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戴建业教授三十年来撰写的普及作品、学术专著、社会随笔。

内容简介

本套装包括以下十册。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还原段子现场,与魏晋士人直接对话,体会潇洒飘逸的魏晋风度。

《戴建业精读老子》戴建业教授以深厚的学养、风趣的文笔、独到的视角,用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逐篇精讲《老子》,讲透老子智慧。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解透陶渊明人品与诗品:不以入世为耻,不以归隐为高,随心畅意,任真自得,堪为快乐生活方式真范本。

《诗囚:孟郊论稿》国民教授戴建业,不仅带你走进“诗囚”的心灵和艺术,也带你俯瞰中唐诗坛的绚烂。

《两宋诗词简史》本书作者戴建业,从流传至今的数十万首两宋诗歌作品中千里挑一,收录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0多位名家,精选272首诗歌讲述两宋诗词发展轨迹。

《文本阐释的内与外》国民教授精选论文首度结集,深度剖析庄子、陶渊明、鲍照、李白的文学魅力。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本书论述中国古代的知识与典籍分类,考索古代“七略”“四部”两主要分类的特征与嬗变,并追寻这种分类的思想文化渊源,为我们拨开求知路上的迷雾,指点入学的路径。

《你听懂了没有》从爱情婚姻到前尘旧梦,从品味生活到人物剪影,从社会关怀到旅游见闻,戴教授既书写个人经历,又书写时代记忆,将自己对人生、婚姻、爱情、世道、时事等的看法和感悟娓娓道来。

《我的个天:戴建业随笔集》谁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国民教授”戴建业就总能发现让人惊喜的宝藏。

目录

  • 我的个天
  • 版权信息
  • 散文“饕餮”
  • “我是戴建业”
  • 一、童年:一片灰暗
  • 二、青少年:孤僻与孤独
  • 三、高中:求知的热情
  • 四、专业选择:将错就错
  • 五、普通话:我人生的悲喜剧
  • 六、心愿:尽快回归常态!
  • 几家欢乐几家愁
  • 一、“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 二、“除夜之绝唱”
  • 三、“努力尽今夕”
  • “世变真难料,吾痴只自嘲”
  • 一、人生的无奈和无解
  • 二、“不如意事常八九”
  • 三、陶渊明:把生命活成一首诗
  • 四、借种豆自嘲
  • 五、拿儿子开涮
  • 六、杜甫的“解嘲”
  • 七、黑色幽默
  • 八、听杜甫侃穷
  • “人有悲欢离合”
  • 一、惊奇与崇拜
  • 二、嫦娥散花
  • 三、嫦娥后悔
  • 四、惹愁添恨
  • 五、“逸怀浩气”
  • 六、“英姿奇气”
  • 话端午
  • 同学,有话好好说
  • 一、病症与病根
  • 二、神逻辑
  • 三、神议论
  • 四、神句式
  • 五、“炫”与“装”
  • 六、投其所好
  • 阅读习惯与人生未来
  • 吃粤菜,读好书
  • 当心!闲置的大脑将被收走
  • 知识接受的“偏食”与知识生产的“趋时”
  • 失手又何妨?
  • 别太把高考当一回事!
  • 别忘了兴趣是唯一的考量因素
  • 别把志向变成了桎梏
  • 活下去!
  • 故乡的母校呵,您在哪里?
  • 伤心词:“留守儿童”
  • 妈妈,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
  • 一、生命的偶然性
  • 二、我的“命”好
  • 三、“你和弟弟不能没有你爸”
  • 四、“拇指和中指谁最有用?”
  • 五、“叹气的是软骨头!”
  • 六、“穿不穷,吃不穷”
  • 七、“不读书就不能活?”
  • 八、“怎样才算‘有出息’?”
  • 结婚琐谈
  • 一、最强烈的“人欲”
  • 二、“我想有个家”
  • 三、大数据时代的爱情
  • 四、追求“理想婚姻”?我的天!
  • 五、为什么只我“剩着”?
  • 六、她怎么没“剩下”来?
  • 七、太不够“爷们”!
  • 八、还是“原装”的好
  • 九、“鸳鸯不独宿”
  • 封城疯语
  • 喜感
  • 一、仁智
  • 二、和乐
  • 三、查岗
  • 四、球艺
  • 五、讲习
  • 棍打恶狗
  • 你听懂了没有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自序
  • 闲话人生
  • 爷们
  • 品味生活
  • 人生难道只是一场赛跑?
  • 食不知味
  • 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 雅量与矫情
  • 挑战命运!
  • 谈情说爱
  • “谈”恋爱
  • 再“谈”恋爱
  • 女婿给岳母家最贵重的聘礼是什么?
  • 何苦单身
  • 面对自身
  • 妻子永远是丈夫最美的风景
  • 这人生,这爱情
  • 教育杂谈
  • 怎样使自己学习“上瘾”?
  • 辨才:教育的起点
  •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
  • 必修还是选修?
  • 能不能不折腾博士生?
  • 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
  • 经典重读
  • 一切皆有可能!
  • 五味杂陈
  • 人情世态与“屌丝”姿态
  • 专家的短板与公众的期待
  • 城市,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 当官与恋爱
  • 故乡无此好湖山
  • 思想的平面化与知识的碎片化
  • 我爱我家
  • “唐装”与“麦当劳”
  • 与伟大灵魂亲切交流
  • 抖音:视频中的“绝句”
  • 入驻“今日头条”
  • 来百家号“安家”
  • 寄语《摇篮》
  • “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寄语
  • 回念前尘
  • 人间最美师生情(一)
  • 人间最美师生情(二)
  • 学问的“气味”
  • 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
  • 真人
  • 人情味
  • 在台湾南部农家做客
  • 台南市走笔
  • 黄果树瀑布:生命的启迪
  • 文化漫谈
  • 梁启超、胡适杂谈
  • 那朝气,那才情
  • 闻一多文章杂谈
  • 现当代散文杂谈(一)
  • 现当代散文杂谈(二)
  • 余光中先生走好
  • 闲话罗素
  • 译事漫谈
  • 书画赏析
  • 品画(一)
  • 品画(二)
  • 同道切磋
  • “出家”与“回家”
  • 在兼善与独善之外
  • 在“言”与“意”之间
  • 文学研究与人文关怀
  • 学术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 序言后记
  • 《“竟陵八友”考辨》序
  • 《柳宗元永州事迹与诗文考论》序
  • 《唐代“三包”考辨》序
  • 《少年风华》序
  • 《道体·心体·审美——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序
  • 青少年为什么要读古诗?
  • 洒脱
  • 蚌病成珠
  • 韩伟书序
  • 《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自序
  • 医治“现代病”的良方
  • 名士风流与语言艺术
  • 何为中华文化的“元典”
  • 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
  • 翻译小品
  • 时间、地点与书
  • 谈对作家的偏爱
  • 谈书信
  • 搬书
  • 谈重返
  •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代序: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
  • 价值取向·知识消长·典籍分类
  • 一、《七略》的完成与嬗变
  • 二、四部的确立与完善
  • 三、四部的承传及挑战
  • “学术之宗 明道之要”
  • 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
  • 一、文献学的价值目标:成学而非致圣
  • 二、知识类型的价值重估:重“实学”而轻“空言”
  • 三、文献学的功能(上):知识系统的建构
  • 四、文献学的功能(下):知识的承传
  • 五、结语:郑樵文献学知识论取向的历史意义
  •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 一、文献学的灵魂:“类例”的确立
  • 二、“类例”的学术旨归:“存专门之学”
  • 三、“类例”的原则:“不如此论高卑”
  • 四、“类例”的属性:图书分类的准则与条例
  • 集部的起源与流变论略
  • 一、集部的起源
  • 二、“何文人之多也!”
  • 三、别集
  • 四、总集
  • 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
  • 辨体·辨义·辨人·辨伪
  • 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构
  • 一、正误:重溯学术之源
  • 二、纠偏:别白是非与品定高下
  • 三、申发:明体与分类
  • 四、综论:重构学术史
  • 别忘了祖传秘方
  • “学心”与“公心”
  • 附录一:求学的津筏
  • 附录二:“初学入门之蹊径”
  • 一、“下手功夫”
  • 二、四部读法
  • 后记
  • 文本阐释的内与外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代序: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 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灵历程及其归宿
  • 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
  • 一、“师心独见”与“非汤武而薄周孔”
  • 二、“锋颖精密”与“校练名理”
  • 三、“金声玉振”与“文章之美”
  • 入世·愤世·超世
  • 由自卑到超越的心灵历程
  • “委心”与“委运”
  • 论元嘉七言古诗的诗史意义
  • 一、从单一韵式到因情转韵
  • 二、句型的丰富变化与章法的跌宕创新
  • 三、七古题材的拓展与文体风格的形成
  • 四、从“尚风容”到“尚筋骨”
  • “忧愤”与“激荡”
  • 论谢灵运的情感结构及其诗歌的形式结构
  • 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
  • 理性与激情的交融
  • 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
  • 论“诸子还原系列”的学理意义
  • “人民性”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的命运
  • 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型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化外衣与精神血脉
  • 三、以平等独立为先与以三纲五常为本
  • 四、汲取精髓与猎得皮毛
  • 五、两本《劝学篇》的启示意义
  • 买椟还珠
  • 一、本末倒置: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学史”
  • 二、顾此失彼:知识的系统性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
  • 三、正本清源:从以文学史为经到以文学作品为本
  • 附录:中国内地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概况表
  • 后记
  • 六朝文学史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人世沧桑与士人觉醒
  • 第二节 文的自觉与美的追求
  • 第三节 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文体的基本特征
  •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 第一节 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
  • 第二节 建安七子及建安诗风
  • 第三节 阮籍与正始诗歌
  • 第二章 太康诗人与江左诗风
  •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
  •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 第三节 游仙诗与玄言诗
  • 第三章 陶渊明的生命境界与诗歌成就
  •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人生境界
  •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类型
  •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 第四章 从“元嘉体”到“永明体”
  •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起
  • 第二节 鲍照与元嘉诗歌的创新
  • 第三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 第五章 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
  • 第一节 梁陈诗歌的时代风格
  • 第二节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融合
  • 第三节 隋朝诗歌:南北诗风融合的延续
  • 第四节 南北朝民歌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赋
  • 第一节 魏晋文章与辞赋
  • 第二节 南北朝骈文
  • 第三节 北朝散文名著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创作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 第二节 《世说新语》与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
  • 后记
  • 两宋诗词简史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绪论:两宋诗词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 第一章 北宋前期诗歌的革新历程
  • 第一节 唐代诗风在宋初的流播
  • 第二节 诗歌革新的领导者欧阳修
  • 第三节 诗歌革新的主将梅尧臣、苏舜钦
  • 第四节 宋诗新格局的开创者王安石
  • 第二章 宋初词坛与柳永的变革
  • 第一节 五代词风的承续与发展
  • 第二节 继往开来的范、张词
  • 第三节 “变一代词风”的柳永
  • 第三章 苏轼的诗词成就
  • 第一节 坎坷人生与磊落襟怀
  • 第二节 苏轼论诗歌创作
  • 第三节 苏轼诗歌的艺术风貌
  • 第四节 东坡词的创作成就
  •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创作
  •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 第二节 秦观与贺铸的词作
  • 第三节 周邦彦与格律词派
  • 第五章 两宋之际诗词的嬗变
  • 第一节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 第二节 南宋爱国词的先声
  • 第三节 “江西派”诗人的创作转向
  • 第六章 陆游与“中兴诗人”
  • 第一节 陆游的时代与经历
  • 第二节 陆游的诗歌创作
  • 第三节 《放翁词》的艺术风貌
  • 第四节 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
  • 第五节 独创新格的诗人杨万里
  • 第七章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 第一节 从抗金志士到词坛大家
  • 第二节 展现时代与人生风貌的《稼轩词》
  •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特征与成就
  • 第四节 高唱抗敌战歌的“辛派词人”
  • 第八章 南宋的格律词派与晚期的诗歌走向
  • 第一节 格律词派名家姜夔
  • 第二节 后期格律词的新局面
  • 第三节 “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
  • 第四节 爱国诗的最后一抹光辉
  • 第五节 元好问的诗论与诗词创作
  • 附:宋词讲座系列(一) 柳永词论
  • 一、柳永:“变一代词风”
  • 二、柳词的抒情方式:“只是实说”
  • 三、结构特点:细密而妥溜
  • 四、语言特点:明白而家常
  • 附:宋词讲座系列(二) 周邦彦词论
  • 一、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
  • 二、结构:曲折繁复
  • 三、语言:典雅浑成
  • 四、“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 后记
  • 诗囚:孟郊论稿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引言
  • 第一章 孟郊:一个痛苦的存在
  • 第二章 气直·情真
  • 第三章 峭激的诗情与浓郁的理趣
  • 第四章 奇崛·冷峻·苦涩
  • 第五章 淡而浓·瘦而腴·朴而巧
  • 淡而浓
  • 瘦而腴
  • 朴而巧
  • 第六章 “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
  • 第七章 “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 第八章 社会的投影与心灵的写真
  • 第九章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 一、“自不得无东野一派”
  • 二、“孟东野始以其诗鸣”
  • 三、“造化中一妙”
  • 四、“后之学孟郊者甚多”
  •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 初版后记
  • 再版后记
  • 第三版后记
  •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第五版自序
  • 导论
  • 第一章 洒落与忧勤
  • 第二章 纵浪大化
  • 第三章 不失此生
  • 第四章 知性与尽分
  • 第五章 养真与守拙
  • 第六章 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
  • 第七章 融然远寄
  • 第八章 静穆:超越生与死的结晶
  • 第九章 回归自然
  • 第十章 由冷落到推尊
  • 第十一章 由伦理到存在
  • 参考书目
  • 初版后记
  • 再版后记
  • 第四版后记
  • 戴建业精读老子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自序
  • 绪论 老子与《老子》
  • 引言
  • 1.老子:为什么不称“李子”呢?
  • 2.《老子》:何人所著?何年成书?
  • 3.道:天地之根与万物之本
  • 4.自然:大道的本性与人生的境界
  • 5.无为: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
  • 6.悖论:抛弃智慧的智慧宝库
  • 7.《精读老子》:和老子“对谈”
  • 第一章 道与德
  • 引言
  • 1.说不出口的“道”
  • 2.“道”是万物之母
  • 3.山谷与女阴
  • 4.看不见摸不着的“道”
  • 5.“空心人”
  • 6.为什么物极必反?
  • 7.为什么说“道生一”?
  • 8.怎样体认“道”?
  • 9.道:善人之宝
  • 10.听听道家谈道德
  • 第二章 自然与造作
  • 引言
  • 1.道法自然
  • 2.什么是自然?
  • 3.“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 4.大道废弃,才尚仁义
  • 5.归于婴儿
  • 6.知道白,守着黑
  • 7.顺应自然
  • 8.再说顺应自然
  • 9.人算不如天算
  • 10.儒道两家能说到一块吗?
  • 第三章 无为与有为
  • 引言
  • 1.无为与有为的界限
  • 2.一切肯定皆否定
  • 3.天地不讲仁义
  • 4.最美的语言就是无言
  • 5.谁能使菊花开在春天?
  • 6.无为而无不为
  • 7.无为的益处
  • 8.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官?
  • 第四章 拙与巧
  • 引言
  • 1.为什么不崇尚才能呢?
  • 2.抛弃聪明机巧
  • 3.再说抛弃聪明机巧
  • 4.蠢人精明,智者愚笨
  • 5.怀抱素朴,守护纯真
  • 6.知人者智
  • 7.自知者明
  • 8.只缘身在此山中
  • 9.最巧即最笨
  •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错了吗?
  • 11.你能分清“知不知”与“不知知”吗?
  • 第五章 弱与强
  • 引言
  • 1.你不争就没人和你争
  • 2.牙齿先落,舌头长存
  • 3.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 4.自胜者强
  • 5.再说自胜者强
  • 6.立志不易,强行更难
  • 7.强横者不得好死
  • 8.所求越多所得越少
  • 9.婴儿的启示
  • 10.居卑处下,忍辱含垢
  • 第六章 静与动
  • 引言
  • 1.浮躁:现代人的癌症
  • 2.以静制动
  • 3.以静养智
  • 4.宁静致远
  • 5.清静无为天下正
  • 6.蚯蚓与螃蟹
  • 7.大器晚成
  • 8.百无一用是书生
  • 第七章 进与退
  • 引言
  • 1.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 2.无私才能成就自己
  • 3.“无用”才有“大用”
  • 4.甘居人后
  • 5.你乐意“高高在上”吗?
  • 6.高者应就低
  • 7.从小事做起
  • 8.善始善终
  •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10.“抢先”还是“居后”?
  • 第八章 仕与隐
  • 引言
  • 1.当官:为人还是为己?
  • 2.功成身退
  • 3.再说功成身退
  • 4.三说功成身退
  • 5.有利必争非君子
  • 6.替天行道
  • 7.自爱而不自贵
  • 第九章 治与乱
  • 引言
  • 1.不值得信任,才不被信任
  • 2.治国三宝
  • 3.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4.想民之所想
  • 5.政事省,民风淳
  • 6.不治则治
  • 7.“治大国”与“煎小鱼”
  • 8.以智巧治国,国必遭殃
  • 9.民不畏死
  • 10.上不欺,下不诈
  • 11.理想社会
  • 第十章 战与和
  • 引言
  • 1.盛极必衰
  • 2.会打仗便不打仗
  • 3.要想对手弱,就先让对手强
  • 4.要想废了他,就先抬举他
  • 5.要想获取,就先施与
  • 6.以奇用兵
  • 7.兵不厌诈
  • 8.战火起于贪欲
  • 9.善战者,不发怒
  • 10.两军对阵,慈悲者胜
  • 第十一章 修身与养生
  • 引言
  • 1.精神体操
  • 2.来也潇洒,去也潇洒
  • 3.保养元气,乐享天年
  • 4.欲壑难填
  • 5.无欲则刚
  • 6.理想人格
  • 7.“呵,我多伟大!”
  • 8.追名逐利有什么错?
  • 9.祸福相倚
  • 10.修身与养真
  • 11.结怨与解怨
  • 附录:《老子》原文及注释
  • 第1章
  • 第2章
  • 第3章
  • 第4章
  • 第5章
  • 第6章
  • 第7章
  • 第8章
  • 第9章
  • 第10章
  • 第11章
  • 第12章
  • 第13章
  • 第14章
  • 第15章
  • 第16章
  • 第17章
  • 第18章
  • 第19章
  • 第20章
  • 第21章
  • 第22章
  • 第23章
  • 第24章
  • 第25章
  • 第26章
  • 第27章
  • 第28章
  • 第29章
  • 第30章
  • 第31章
  • 第32章
  • 第33章
  • 第34章
  • 第35章
  • 第36章
  • 第37章
  • 第38章
  • 第39章
  • 第40章
  • 第41章
  • 第42章
  • 第43章
  • 第44章
  • 第45章
  • 第46章
  • 第47章
  • 第48章
  • 第49章
  • 第50章
  • 第51章
  • 第52章
  • 第53章
  • 第54章
  • 第55章
  • 第56章
  • 第57章
  • 第58章
  • 第59章
  • 第60章
  • 第61章
  • 第62章
  • 第63章
  • 第64章
  • 第65章
  • 第66章
  • 第67章
  • 第68章
  • 第69章
  • 第70章
  • 第71章
  • 第72章
  • 第73章
  • 第74章
  • 第75章
  • 第76章
  • 第77章
  • 第78章
  • 第79章
  • 第80章
  • 第81章
  •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 版权信息
  • “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
  • 回到经典
  • 导言
  • 一、成书过程与体例特征
  • 二、魏晋风流与士人群像
  • 三、风趣与风韵
  • 第一章 高贵
  • 1.两得其中
  • 2.客主不交一言
  • 3.高僧养马
  • 4.真爱
  • 5.活法
  • 6.华王优劣
  • 7.大丈夫将终
  • 第二章 自信
  • 1.“宁作我”
  • 2.“咄咄怪事”
  • 3.天之自高
  • 4.旁若无人
  • 第三章 刚正
  • 1.管宁割席
  • 2.“圣质如初”
  • 3.不卑不亢
  • 4.岂能长久?
  • 5.憎不匿善
  • 6.郗公三反
  • 第四章 率真
  • 1.吃货
  • 2.未能免俗
  • 3.性急
  • 4.待客之道
  • 5.良箴
  • 6.东床袒腹
  • 第五章 旷达
  • 1.何必见戴?
  • 2.人生贵得适意
  • 3.祖财阮屐
  • 4.智且达
  • 第六章 雅量
  • 1.器度
  • 2.新亭对泣
  • 3.镇定自若
  • 4.雅量与矫情
  • 5.受宠若惊
  • 第七章 清谈
  • 1.名士风流
  • 2.“旨不至”
  • 3.咏瞩自若
  • 4.佳物得在
  • 5.神州陆沉
  • 第八章 隽语
  • 1.小时了了
  • 2.八面玲珑
  • 3.巧舌如簧
  • 4.胖与瘦
  • 5.松柏之质与蒲柳之姿
  • 6.南人与北人
  • 7.善人与恶人
  • 第九章 妙赏
  • 1.乱世英雄
  • 2.家有名士
  • 3.最“养眼”的风景
  • 4.处长亦胜人
  • 5.何可一日无此君?
  • 6.发现自我与发现自然
  • 第十章 深情
  • 1.年在桑榆
  • 2.木犹如此
  • 3.一往有深情
  • 4.子敬首过
  • 第十一章 血性
  • 1.王敦击鼓
  • 2.壮怀激烈
  • 3.正气与霸气
  • 4.何必谦让?
  • 5.生气懔然
  • 6.自励自新
  • 7.兄弟道别
  • 第十二章 风姿
  • 1.龙章凤质
  • 2.以貌取人
  • 3.丘壑独存
  • 4.看杀卫玠
  • 第十三章 幽默
  • 1.出则为小草
  • 2.晒书
  • 3.夷甫无君辈客
  • 4.谈者死,文者刑
  • 5.尔汝歌
  • 6.鼻目须发
  • 第十四章 放诞
  • 1.刘伶病酒
  • 2.人种不可失
  • 3.付诸洪乔
  • 4.吾若万里长江
  • 第十五章 伤逝
  • 1.情之所钟
  • 2.生孝与死孝
  • 3.阮籍丧母
  • 4.驴鸣送葬
  • 5.人琴俱亡
  • 6.情何能已已
  • 第十六章 艺术
  • 1.兄弟异志
  • 2.世情未尽
  • 3.渐至佳境
  • 4.颊益三毛
  • 5.一丘一壑
  • 6.传神写照
  • 7.神解
  • 第十七章 师道
  • 1.从师之道
  • 2.礼遇书生
  • 3.“常自教儿”
  • 4.儿女:父母的脸面?
  • 5.车公求教
  • 第十八章 名媛
  • 1.家娶才女
  • 2.灵襟秀气
  • 3.慈母仪范
  • 4.巾帼英豪
  • 5.聪慧
  • 6.卿卿
  • 7.夫妻舌战
  • 8.夫妇戏谑
  • 9.韩寿偷香
  • 第十九章 机诈
  • 1.床头捉刀人
  • 2.谋逆者挫气
  • 3.望梅止渴
  • 4.偷儿在此
  • 5.温峤娶妇
  • 6.韬晦
  • 第二十章 机诈
  • 1.座次与面子
  • 2.岂以五男易一女?
  • 3.谢公畜妓
  • 4.向秀入洛
  • 5.“变色龙”
  • 6.胸中柴棘
  • 7.雅与俗
  • 8.莫近禁脔
  • 第二十一章 吝啬
  • 1.膏肓之疾
  • 2.小气
  • 3.刻薄
  • 4.聚敛与疏财
  • 第二十二章 奢侈
  • 1.交斩美人
  • 2.斗富
  • 3.身名俱泰
  • 4.帝甚不平
  • 初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