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历史文献,凝结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学术界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哲学反思。这种反思着的思想本身是动态的和开放性的,体现着历史唯物论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的哲学本性。

至于书中的具体论述,本来就具有历史的性质,今天更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尊重历史的客观过程,也包括尊重对于历史过程的真实描述。当然,这个历史是有思想和情感的人自己创造的历史,是海内外中国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所以,修订本没有对书中的观点和论述做大的修改,只是从全书规范统一的要求考虑,对初版文本做了一些必要的技术性处理。通过修订,在保持原书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力求使之符合当代出版物基本规范,便于读者阅读,希望能够达到相对更完善的形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之后,能够再版这部《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无疑是意义重大而又深远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简介
  • 修订本前言
  • 初版前言
  • 导论 现代化与中国
  • 第一节 现代化的含义和特征
  • 一、现代和现代性
  • 二、现代化:世界性的巨大变迁
  • 三、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
  • 二、中国现代化的现阶段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
  • 第三节 探讨中国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
  • 一、哲学探讨中的一般、特殊和个别
  • 二、把握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发展
  • 三、探索现代化规律体系和协调机制
  • 第一章 中国现代化之目标
  • 第一节 现代化目标的哲学含义
  • 一、目标范畴的一般属性
  • 二、目标在现代化中的作用
  • 三、目标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四、现代化目标的系统性
  • 第二节 作为目标的现代化模式
  • 一、模式在现代化中的意义
  • 二、现代化模式的共性
  • 三、现代化模式的个性
  •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确定和实施
  • 一、现代化模式的确定
  • 二、现代化模式的实施
  • 第二章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 第一节 现代化的生产力系统
  • 一、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 二、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结构
  • 三、现代生产力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 第二节 与现代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
  • 一、建立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 二、发展全面的社会经济联系
  • 第三节 现代生产方式发展的趋势
  • 一、科学技术领域里的激烈竞争
  • 二、生产结构调整的世界潮流
  • 三、全球性的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三章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内容和含义
  • 一、作为生存方式的生活方式
  • 二、生活条件、生活形式和生活关系
  •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功能
  • 一、影响生活方式的诸因素
  • 二、人的需要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规律
  • 三、生活方式的社会功能
  • 第三节 传统生活方式分析
  • 一、传统生活方式的总体特征
  •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
  • 第四节 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势
  • 一、变革生活方式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 二、生活方式变革的具体表现
  • 三、生活方式变革中的矛盾及其解决
  • 第四章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 第一节 行为方式的内容
  • 一、行为方式的含义
  • 二、行为方式的结构
  • 三、行为方式的规律
  • 第二节 行为方式与社会生活
  • 一、行为方式的社会制约性
  • 二、行为方式的社会功能
  • 三、行为方式的历史变迁
  • 第三节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趋势
  • 一、传统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影响
  • 二、行为方式现代化的必然性
  • 三、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类型和特征
  • 第五章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内容
  • 一、思维方式的含义
  • 二、思维方式的要素和结构
  • 三、思维方式的功能
  •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根源和演变
  • 一、思维方式的根源
  • 二、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
  • 三、思维方式的落后现状
  • 第三节 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趋势
  • 一、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必然性
  • 二、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类型
  • 三、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特征
  • 第六章 情感方式的现代化
  • 第一节 情感方式的内容和作用
  • 一、情感方式的含义
  • 二、情感方式的类型及其关系
  • 三、情感方式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情感方式的根源和演变
  • 一、情感方式的根源
  • 二、情感方式的历史演变
  • 三、情感方式的落后现状
  • 第三节 情感方式现代化的趋势
  • 一、情感方式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二、现代化情感方式的类型
  • 三、现代化情感方式的特征
  • 第七章 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 第一节 管理的职能、性质和要素
  • 一、管理范畴
  • 二、管理的职能
  • 三、管理的性质
  • 四、管理的要素
  • 第二节 管理方式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 一、管理规范的法律化
  • 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 三、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 四、管理物质手段的自动化
  • 第三节 中国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 一、管理方式现代化的迫切性
  • 二、立足中国实际的管理方式现代化
  • 第八章 中国现代化之途径
  • 第一节 发展商品经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一、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
  • 二、商品经济和过渡时期
  • 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
  •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
  • 一、民主的定义和中国民主化的含义
  • 二、没有民主的现代化是否可能
  • 三、中国民主化的历史和现状
  • 四、寻求推进中国民主化的力量
  •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繁荣与发展
  • 一、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
  • 二、现代化中意识形态发展的“主体工程”
  • 三、意识形态发展中矛盾的反思
  •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之主体
  • 第一节 人: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
  • 一、作为主体的人
  • 二、作为客体的人
  • 三、人是主客体的统一
  • 第二节 人的现实与现实的人
  • 一、现实是人的现实
  • 二、人是现实的人
  • 三、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
  • 第三节 现代化:中国人对中国现实的超越
  • 一、从现实出发的现代化蓝图
  • 二、中国人在现代化中的二重因素
  • 三、中国人对现实自我的超越
  • 第十章 传统观念的现代化改造
  • 第一节 现代化呼唤传统观念的变革
  • 一、中国人的现实传统
  • 二、现代化是对旧传统观念的改革
  • 第二节 传统和谐观念与现代自我意识
  • 一、传统和谐观念的内容和特点
  • 二、对传统和谐观念的评价和改革
  • 第三节 传统依附观念与现代民主意识
  • 一、传统依附观念的弊端
  • 二、必须强化现代民主意识
  • 第四节 传统祖训崇拜与现代自由意识
  • 一、传统祖训崇拜的危害
  • 二、现代化要求自觉的自由意识
  • 第十一章 靠中国人实现中国现代化
  • 第一节 开发中国人的主体潜能
  • 一、人的潜能及其发挥的条件
  • 二、中国人主体潜能的开发
  • 三、动能、功能、效能与社会机制
  • 第二节 提高中国人的主体素质
  • 一、人的素质及其现代化
  • 二、提高主体素质的现实途径
  • 第三节 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
  • 一、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 二、中国人的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