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备教材,详尽探讨各个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专门针对全国各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艺术概论》科目而编写,涵盖了诸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作为“概论”,本书在编写时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考试重点的针对性入手,将艺术理论与艺术现象的结合,以求做到通俗易懂,继而能够为读者朋友灵活运用。

本书主要分为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编:艺术本质论侧重探讨艺术的本质、要素、特征、艺术与美的关系、美的领域、审美经验等问题。第二编:艺术发展论侧重探讨艺术的起源、功能,艺术系统和其他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艺术的中西关系、古今关系、雅俗关系。第三编:艺术创作论侧重探讨艺术创作的本质、过程、风格、流派、思潮、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的客体、艺术创作的价值追求。第四编:艺术传播论侧重探讨艺术传播的要素关系、艺术传播者、艺术传播媒介、艺术传播中的作品、艺术传播中的受众、艺术传播效果。第五编:艺术作品论侧重探讨艺术作品的文本构成、审美层次、至境形态。第六编:艺术接受论侧重探讨艺术接受的意义、特征、过程、鉴赏型艺术接受、批评型艺术接受。第七编:艺术门类论侧重探讨艺术门类的划分标准、艺术的相通性、艺术的相异性、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1
  • 前言
  • 第一编艺术本质论
  •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
  • 第一节 再现说
  • 第二节 表现说
  • 第三节 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 第四节 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 第五节 客观精神说
  • 第六节 形式说
  • 第七节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艺术本质论
  • 第二章 艺术的要素
  • 第一节 世界
  • 第二节 作者
  • 第三节 作品
  • 第四节 读者
  • 第三章 艺术的特征
  • 第一节 形象性
  • 第二节 主体性
  • 第三节 审美性
  • 第四节 情感性
  • 第五节 无功利性和功利性
  • 第四章 艺术美学
  • 第一节 美与美感
  • 第二节 现实美和艺术美
  • 第三节 美感的共同性和相对性
  • 第四节 美的局部性和整体性
  • 第五章 美的领域
  • 第一节 自然美
  • 第二节 社会美
  • 第三节 艺术美
  • 第四节 技术美
  • 第六章 西方审美经验
  • 第一节 优美
  • 第二节 崇高
  • 第三节 悲剧
  • 第四节 喜剧
  • 第五节 丑
  • 第六节 荒诞
  • 第七章 中国审美经验
  • 第一节 沉郁
  • 第二节 飘逸
  • 第三节 空灵
  • 第二编艺术发展论
  • 第一章 艺术起源论
  • 第一节 模仿说
  • 第二节 巫术说
  • 第三节 表现说
  • 第四节 游戏说
  • 第五节 劳动说
  • 第六节 多元决定论
  • 第二章 艺术功能论
  • 第一节 认知功能
  • 第二节 教育功能
  • 第三节 娱乐功能
  • 第三章 艺术系统论
  • 第一节 艺术与哲学
  • 第二节 艺术与宗教
  • 第三节 艺术与道德
  • 第四节 艺术与时代
  • 第五节 艺术与民族
  • 第六节 艺术与经济
  • 第七节 艺术与政治
  • 第八节 艺术与科技
  • 第九节 艺术与新媒体
  • 第十节 艺术与法律
  • 第十一节 艺术与逆境
  • 第四章 艺术的高雅与通俗
  • 第一节 高雅文化
  • 第二节 通俗文化
  • 第三节 雅俗文化之关系
  • 第四节 媒介文化的雅与俗
  • 第五章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 第一节 继承
  • 第二节 创新
  • 第三节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第六章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 第一节 艺术的民族性
  • 第二节 艺术的世界性
  •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 第四节 中国文艺的全球化
  • 第三编艺术创作论
  • 第一章 艺术创作本质
  • 第二章 艺术创造的主体
  • 第一节 艺术创造主体的解释
  • 第二节 优秀艺术家必备的素质
  • 第三章 艺术创造的客体
  • 第一节 客体即“自然”说
  • 第二节 客体即“情感”说
  • 第三节 艺术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 第四章 艺术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 第一节 艺术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 第二节 艺术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互动
  • 第三节 艺术创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第五章 艺术创作过程
  • 第一节 体验
  • 第二节 构思
  • 第三节 传达
  • 第六章 艺术风格
  • 第一节 艺术风格概述
  • 第二节 艺术风格的成因
  • 第三节 艺术风格的类型
  • 第四节 艺术风格的价值
  • 第七章 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创作方法
  • 第一节 艺术流派
  • 第二节 艺术思潮
  • 第三节 艺术创作方法
  • 第八章 艺术创造的价值追求
  • 第一节 真
  • 第二节 善
  • 第三节 美
  • 第四编艺术传播论
  • 第一章 艺术传播概述
  • 第一节 艺术传播的五要素
  • 第二节 艺术传播的特点
  • 第二章 艺术传播者
  • 第一节 艺术传播主体关系
  • 第二节 艺术传播者的必备素质
  • 第三章 艺术传播媒介
  • 第一节 传媒类型
  • 第二节 大众传媒对艺术传播的意义
  • 第四章 艺术传播中的作品
  • 第五章 艺术传播中的受众
  • 第六章 艺术传播效果
  • 第五编艺术作品论
  • 第一章 艺术作品的构成
  •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
  •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式
  • 第三节 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性比较
  • 第四节 能指与所指——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第五节 形式大于内容
  • 第二章 艺术作品的审美层次
  • 第一节 言
  • 第二节 象
  • 第三节 意
  • 第三章 艺术作品的至境形态
  • 第一节 典型
  • 第二节 意境
  • 第三节 意象
  • 第六编艺术接受论
  • 第一章 艺术接受概述
  • 第二章 艺术接受过程
  •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发生
  •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发展
  • 第三节 艺术接受的高潮
  • 第四节 审美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
  • 第三章 艺术批评
  • 第一节 艺术批评概述
  • 第二节 艺术批评的标准
  • 第七编艺术门类论
  • 第一章 艺术门类概述
  • 第一节 艺术门类的划分
  • 第二节 艺术门类的相通性
  • 第三节 艺术门类的相异性
  • 第四节 媒介传达与艺术深度
  • 第二章 音乐
  • 第一节 音乐基础知识
  • 第二节 中国音乐类型概述
  • 第三节 西方音乐类型概述
  • 第三章 舞蹈
  • 第一节 舞蹈基础知识
  • 第二节 舞蹈类型概述
  • 第四章 美术
  • 第一节 美术基础知识
  • 第二节 美术类型概述
  • 第五章 戏剧
  • 第一节 戏剧基础知识
  • 第二节 戏剧类型概述
  • 第六章 电影
  • 第一节 电影基础知识
  • 第二节 电影类型概述
  • 第七章 电视
  • 第一节 电视基础知识
  • 第二节 电视类型概述
  • 第八章 文学
  • 第一节 文学基础知识
  • 第二节 文学类型概述
  • 参考书目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