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户推荐指数
哲学与宗教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6千字
字数
2022-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挖掘儒家之人伦日用,解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内容简介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学中的重点议题是伦理的社会实践及其衍生出的社会特征,其逻辑发端于“人伦”与“耻感”,即“人伦日用”。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对偶生成理论”和“关系向度理论”,并对“孝道”“人情”“面子”“自我”“情爱”“日常计谋”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中国人之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与解释框架。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理论与方法篇 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 儒家的社会理论建构
- 一、儒家的社会学研究及其问题
- 二、儒家“关系”理论化的出发点
- 三、儒家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 四、中国人对儒家关系构成的实践
- 五、结论
-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 一、引言
- 二、本土社会学视域中的儒家议题
- 三、儒家的制度化及其实践
- 四、儒家的社会与政治图景
- 五、儒家社会行为的法则
- 六、结论
- 伦:中国人之思想与社会的共同基础
- 一、引言
- 二、“伦”的社会学发现
- 三、“五伦”的社会学探讨
- 四、“伦”的社会学含义:从思想向结构的转向
- 五、伦与西方社会学相关理论的比较
- 六、伦之定理及其演变
- 七、余论:“伦”所构成的中国社会特质
- 孝:试论儒家道德的社会实践
- 一、引言
- 二、孝:从思想回归行动
- 三、孝:“报本反始”之文化理念
- 四、“孝”的情感角色化建构及运行
- 五、《二十四孝》:榜样的力量与偏差
- 六、孝之社会运行的讨论
- 七、结论
- 儒家的关系自我及其困境
- 一、引言
- 二、不同的研究框架及模式
- 三、中国人的自我:预设与矛盾
- 四、关系取向自我的再认识
- 五、余论:儒家式自我的实践
- “语言游戏”与作为社会学方法的训诂学
- 一、引子:方法在哪里?
- 二、思想与经验引发的方法鸿沟
- 三、从日常词语到本土概念
- 四、在语义互释中建构面子理论
- 五、结语
- 实践篇 儒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
-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框架、概念与关联
- 一、引子:中国传统概念的问题
- 二、从社会结构看人情和面子
- 三、人情与面子的基本含义
- 四、余论:人情、面子与儒家、现实社会的关联
- 人情与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 一、引言
- 二、一件小事
- 三、人情和制度:初步的讨论
- 四、中国日常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
- 五、结论
- 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一、引言
- 二、视角与比较
- 三、耻感、面子及其相关比较
- 四、亲历耻感文化
- 五、三种行为法则的探讨
- 六、社会差异与不同耻感效果
- 七、结语:事例呈现的方法论意义
- “亲亲相隐”的再认识
- 一、引言
- 二、争论的焦点
- 三、一个社会学的解释模型
- 四、儒家人伦的运行方向
- 五、“亲亲相隐”的社会学分析
- 六、结论
-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
- 一、引子:谋略中的方法论表达
- 二、为何谋略:个人动机的解释及其不足
- 三、谋略的文化脉络
- 四、从关系向度看谋略
- 五、结语:东方与西方,谋略与博弈
-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
- 一、引言
- 二、婚姻模式与理想类型
- 三、关系向度理论
- 四、爱情与姻缘:两种理想类型的缘起
- 五、爱情或缘分构成的婚姻比较
- 六、余论
- 附录 我的本土研究三十年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