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李泽厚生前定稿之人生随笔集、哲学谈思录。

内容简介

李泽厚的文章,文字洒脱,不多修饰,余味深长。本书篇什皆为李泽厚20世纪90年代后所作,其中十多篇为首次收入书中。李泽厚生前审订本。

全书分为四部分:忆往、杂记、思想、序跋,内容宽泛,形式不一。书中,李泽厚讲述自己的生平故事,求学经历、与亲人的交往、学术之路、思想历程,等等,并且表达出对人生、社会以及世界、人类文明和未来的关怀和探索。在写人怀事中,表现出李泽厚自然、坦率的个性,以及坚持自己学术道路的求索和无悔精神。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忆往
  • 孤独
  • 记忆
  • 往事如烟
  • 忆长沙
  • 泽丽妹妹
  • “飞机失事死最好”
  • 母亲的影响
  • 感受到人情冷暖
  • 失败感很强,成功感少
  • 只想给人一点启发
  • 名利是副产品
  • 自我封闭,醉心孤独
  • 不让儿子学文科
  • 从没有落叶归根的愿望
  • 【附】李泽厚16岁习作两篇
  • 反东坡晁错论
  • 夏池听蛙
  • 忆香港
  • 蒲公英
  • 悼念Laura
  • 怀伟勋
  • 重视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
  • 书院忆往
  • 忆冯友兰
  • 忆几位前辈美学家
  • 蔡仪
  • 朱光潜
  • 宗白华
  • 王朝闻
  • 关于“美学译文丛书”
  • 八十年代的几本书
  • “外篇”和“内篇”
  • 告别美学
  • 当时尤以《近代》影响最大
  • 我写了“思想史三论”。
  • 青年学人批评我“倒退”了
  • 《现代》匆匆交稿
  • “评”更加重要
  • “主体性哲学论纲”
  • 给美国学生讲中国哲学
  • 最爱听的三个题目
  • 不喜欢教书
  • 有点啼笑皆非
  • 杂记
  • 思想与学问
  • 漫说康有为
  • 关于严复与梁启超
  • 启迪了好几代的爱国志士
  • 启蒙宣传家
  • 关于胡适与鲁迅
  • 读周作人的杂感
  • 闲话中国现代诸作家
  • 最喜欢的作家
  • 最不喜欢的作家
  • 老舍、茅盾、巴金等
  • 作家应保持敏锐和独特的感受
  • 关于钱锺书
  • 与周有光关于健康的对话
  • 可能上帝把我忘了
  • 科学是真了不起
  • 没有养生之道
  • 我是乐观主义者
  • 【附】李泽厚:周有光先生108岁华诞贺词
  • 读黑格尔与康德
  • 读《红楼梦》
  •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 充满着哲学气息
  • 最能展示中国人的情感特色
  • 八十回加探佚成果境界高多了
  • 【附】周汝昌:红楼美学真理真师
  • 简答对《美的历程》的批评
  • 读《陆铿回忆与忏悔录》
  • 读《论语辨》
  • 贺《女性人》创刊
  • 情爱多元
  • 苍白无力的理想主义
  • 谁之罪?
  • 文明冲突的调停者
  • 思想
  • 历史在悲剧中前行
  • 以感伤主义观察历史是浅薄的
  • 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
  • “艺术地处理之”
  • 世纪新梦
  • 答赵汀阳问
  • 士兵哲学
  • 对明天的悲情与盲目行动
  • 构成了一个空洞深渊
  • 以“情本体”消化和填补海德格尔
  • 哲学需要论证吗?
  • 提纲不一定比专著差
  • 晚年多采用通俗答问体
  • 喜欢“要言不烦”这四个字
  • 人活着
  • 便无风雪也摧残
  •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 有、空、空而有
  • 珍惜
  • 试谈中国的智慧(提纲)
  • 我所理解的儒学(提纲)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一个世界
  • 儒家讲合情合理
  • 半宗教半哲学
  • 不赞同建“儒教”
  • 关于“内圣外王之道”
  • 历史根源
  • 阳儒阴法
  • 提出两德论
  • 探寻语碎
  • 一 何谓哲学
  • 二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 三 中国哲学登场
  • 四 伦理学新说
  • 五 “4×3+3=15”
  • 六 学术遗嘱
  • 序跋
  • 《门外集》序
  • 思想有何变化?
  • 身后是非谁管得
  • 由“学问人”到“自然人”
  • 走“大众哲学”的路途
  • 同心圆的扩展
  • 致亲爱的年轻读者们
  •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新编版后记
  • 《伦理学新说述要》增补本序
  • 历史与情感
  • 不诽不扬,非左非右
  • 日日新,又日新
  • 了解中国传统的切入口
  • 希望你无往不胜
  • 不赞成把中国书法搞成抽象绘画
  • 顾明栋《原创的焦虑: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多元途径》序
  • 可作为我的学术传记
  • 附录 学人眼中的李泽厚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无题

    最近工作更忙了,腰痛睡眠差,简直不舒服。四个半小时的飞机差点要了我的老命,本来在家爸妈给我艾灸好点了,感觉又回到了原点。到了普陀已经是傍晚时分,我没看到夕阳,胡乱吃了点东西,在这里的街道走走。和成都比起来这里太安静了,我突然想到有人曾说江浙这里人夜生活很简单,没有一点喧闹,听听曲喝喝茶小声的聊天,还真是。这本书文笔很好,只是作者一些观点我不是很认同,说闲来以精神执笔,用思想落墨,书一笺文字固守一份清欢。这不仅是我宣泄情感的一种惯用方式,也是自我思索的开始。文字于我,就像是一场自我寻找与救赎。雪小禅说,喜欢文字的人,大都是命数…… 文字像青苔、像菌,随时随地,四处蔓延。的确,凡是喜欢文字的人,都有一颗细腻敏感且又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本心。我躲在旁边看酒店老板养的猫,它突然向我走过来,它是一只小奶猫,黄色的,看起来不到半岁,在我的脚踝边蹭来蹭去,我害怕所有的动物,便一动不动,它扒拉着我的裤脚,看起来想让我摸摸它,老板娘笑着说,它喜欢我呢。俯下身子摸了摸它,突然也不觉得那么可怕,原以为它会挠我呢。红尘纤陌,烟火浮生。品尝了生活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熬制的五味杂陈,历经着人生路上疾风骤雨的淬练,似有几许沧桑扰了半生清宁,几分忧戚染了一瓣心境。这周要去趟普陀山拜菩萨!

      8
      4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学者,知识分子

      李先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知识分子,大名鼎鼎当得起。但是这次觉得李先生的书读不下去了,只粗略翻了翻。在当下这样信息爆炸,信息核爆炸的时代,“惟有读书高”,“著作等身” 之类的自我感觉良好可能早该省省了。学者,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一个阶级,而是一个阶层,用来描述抽象意义上一些真正独立的个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在经济上政治上有所依附,吃谁的饭领谁的饷,上哪找饭辙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情感上的依附和归属,我的情感能量投射到哪里?不能回避的处境是,吃谁的饭为谁服务提谁说话,这是狗腿子,吃谁的饭砸谁的锅,这是白眼狼,吃自己的饭,不靠卖文为生,想说什么说什么,这个是左右不逢源,孤岛。每一个学者,知识分子可能都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孜孜不倦,皓首穷经究竟成就了些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记忆和遗忘的快慢而言,若就记忆对象而言,人也颇不同。好些人对人的形象记忆很强,见一次面就 “过目不忘”。而我对人特别是人的面孔却一点也记不住。我和好些人见过多次面,甚至一起吃过饭、聊过天,只要稍隔一段时间,便不记得了。我很难将人的面孔与他(她)的姓名联系起来,这经常弄得我非常尴尬和狼狈。好些时候常常是假装认识,一直寒暄好一阵后,才终于断定这是某某,才能放下心来交谈。也因为记不住面孔,从而也常对人不打招呼,对方总以为我如此傲慢,简直岂有此理,他(她)哪里知道我就是说不上他(她)是谁,总以为是不认识的人。自然,这一切对我相当不利,我也因之更怕会见生人,怕认识人,但愈不见人,愈难锻炼记人的本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