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研究了卡夫卡小说的空间叙事与空间图式。

内容简介

作者基于现象学理论以卡夫卡的小说事件、故事画、叙事手法为媒介,通过叙事与制作的练习方式将不同的概念转译成实验性装置,从而达到对建筑学边界的探索与发展。

本书从卡夫卡小说的建筑意象、叙事视角的切换以及多元的价值观念等方面,解读小说实验性转译在未来的其他诸多可能与意向,并回归到对当代建筑学与艺术学科跨界的表达及其相关价值的多元可能性推测。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空间设计的实验性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互文性:“卡夫卡式空间”及其现象迁延
  • 第一节 空间现象
  • 一、格·诺伊曼的“滑动反论”
  • 二、“本雅明式”的象征
  • 三、“卡夫卡的钟摆”
  • 四、《诉讼》的连续
  • 第二节 空间类型
  • 一、 怪诞空间
  • 二、模糊空间
  • 三、延宕空间
  • 四、序列/非序列空间
  • 第三节 现象迁延
  • 一、 伯纳德·屈米的叙事“策划”
  • 二、《格罗宁根·玻璃影廊》
  • 三、拉·维莱特公园的“焰火”表演
  • 四、空间序列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故事画:此在的瞬 间体验与空间叙事表现
  • 第一节 手法一:怪诞与异端
  • 一、断裂与不协调性
  • 二、喜剧性与恐怖性
  • 三、反纲与反常化
  • 第二节 手法二:含混与反讽
  • 一、人物/言语
  • 二、情节/情境
  • 三、意象/镜像
  • 第三节 手法三:对话与非对话
  • 一、复调与非对话性
  • 二、对话性与表现形式
  • 三、言语的“裂隙”与空间间隙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游戏场:身体的戒与艺术的象
  • 第一节 身体感知与自我意识
  • 一、 《桌边的男人,女房东在墙后》
  • 二、《在达特拉别墅的居住情况》
  • 三、装置一概念性设计:《隐秘之家》的转译实验
  • 第二节 “存在”的虚无
  • 一、“门”的度与“窗”的间离效果
  • 二、街道、楼梯、走道或台阶
  • 三、装置二概念性设计:《布拉格一角的长镜头与特写》的转译实验
  • 第三节 身体性与艺术性
  • 一、 “表演”的戏剧化
  • 二、 “饥饿”的无厘头
  • 三、 装置三概念性设计: 《“衍生”的意味》的转译实验
  • 本章小结
  • 余论 卡夫卡小说转译的当代思考
  • 第一节 “建筑”意象:《地洞》中“巴比伦塔”的延音
  • 第二节 虫兽视角:动物=原型
  • 附录: 实验报告综述两则
  • 转迥与延异:卡夫卡小说的概念空间实验性转译探究
  • 引言
  • 一、卡夫卡小说的互文性
  • 二、原型是动物的拟像
  • 三、《隐秘之家》的转译实验
  • 余论
  • “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小说中空间要素与身体性关系实验探究
  • 引言
  • 一、“门”的度与“窗”的间离效果
  • 二、身体性与艺术性
  • 三、转译实验:《布拉格一角的长镜头与特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著作文献
  • 二、期刊文献
  • 三、网页网站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福建美术出版社

福建美术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2月,是福建省唯一的以出版画册、绘画技法、美术史论、书法篆刻、收藏鉴赏、实用性美术工具书以及地方文化图书等为主的专业美术出版社。 福建美术出版社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担社会传播责任,实施精品战略,出版了一大批高品质的重点图书,在全国、华东地区和省部级各类评奖中获得百余种奖项。其中大型美术史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五卷本)填补了我国美术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漆器全集》(六卷本)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震悲5·12——“我们在一起”全球华人设计师抗震救灾大型公益海报精选》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近几年出版的《黄慎全集》(四卷五册)获得首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铁观音大典》获福建省文化专项基金资助。《瘿瓢山人画册》《中国百年摄影图录》《中国民间美术》《中国剪纸技法大全》《中国寿山石雕刻艺术家集》《中国印纽艺术》《船政文物图录》《中国寿山石全品种图谱》《华喦全集》《古匾集粹》《福建历代名人书画书画选集》《芥子园画传导读》《中国四大印石》《中国古兽图谱》等200多种图书分别在全国、华东地区和省级的各类评比中获奖。 福建美术出版社坚持走“专、精、特”的发展之路,在全国美术图书市场有较好的表现,图书深受读者欢迎。 特别是以中国画为主的美术技法类图书和以寿山石为主的收藏鉴赏类图书已形成品牌,在全国图书市场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