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开启近代大幕以来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新技术纷至沓来,新理念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经历着观念更新的冲击。

内容简介

我们刚刚掌握的一项技术可能很快就被替换,我们刚刚适应的某种生活观随着新的一天的到来而迅疾地陈旧。时时地变化更新,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接受,也无可逃避的共同命运。

网络空间已经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正在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交流结构。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更好地生存,如何在这样的新形势新环境中使社会和人间更加和谐、美好?如何为我们自身,也为人类谋得更多更大的福祉?这正是网络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探索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辑委员会
  • 发刊辞
  • 再议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 引言
  • 一 文化传播的两重性质
  • 二 中华文化的含义和分类
  • 三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目的和传播渠道
  • 四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功的条件
  • 五 中华文化传播与汉语教学
  • 网络文化、语言教学与濒危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汇:东巴文慕课探索
  • 一 前言和背景
  • 二 东巴文启蒙慕课的文字和文化保护意义
  • 三 幕课为东巴文和纳西文化教育与传承提供新途径
  • 四 语言与文字教学二元性在东巴文慕课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 五 讨论
  • 韩国的网络文化
  • 一 梦想建立电脑博物馆的人文学者
  • 二 韩国青少年的未来梦想
  • 三 网络社会的沟通
  • 四 数字文明世界与韩国
  • 五 网络主播成为梦想
  • 六 互联网的文艺复兴会发生吗?
  • 七 开放网络及其敌人
  • 越南网络文化概况
  • 引言
  • 一 越南十大网络社交平台
  • 二 越南网络文化的有关统计分析
  • 三 越南校园网络文化的案例分析
  • 四 越南网络文化研究趋势
  • 结语
  • “仁德性”能占据互联网及互联网文化的时代优势吗?
  • 一 互联网演进的历史步调
  • 二 互联网全球发展前景
  • 三 互联网的现实检验
  • 四 互联网及其文化的社会生存选择:与生死文化的联系
  • 五 互联网及其文化的后马克思主义批判
  • 六 未来研究方向
  • 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引言
  • 一 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系统构成的初步分析
  • 二 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一)技术安全指标
  • (二)文化安全指标
  • (三)网络文化安全评估技术
  • 三 总结与展望
  • 网络文化安全及其治理:内涵、思路与策略
  • 引言
  • 一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内涵理解
  • 二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基本思路
  • 三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主要策略
  • (一)分析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状况
  • (二)提升网络文化管理者的治理能力
  • (三)强化网络文化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 (四)提高网络文化传播者的舆情引导能力
  • (五)提高网络文化接受者的自律自控能力
  • (六)实现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主体间的协同
  • 结语
  • 域内微博大V对东北区域形象的呈现
  • 一 区域形象传播中的微博大V
  • (一)概念界定
  • (二)微博大V在区域形象传播中的功能
  • (三)基于受众感知的区域形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样本选取
  • (三)内容性质界定
  • 三 变量分析——微博大V对东北区域形象的呈现
  • (一)正面区域形象的呈现居多
  • (二)人文形象最为突出,政府形象薄弱
  • (三)基础资源:资源绰沃、人杰地灵的“黑土地”
  • (四)经济发展:经济疲软、亟待飞跃的“潜力股”
  • (五)科技人文:文化多姿、语言极具感染力的热情之都
  • (六)人居环境:物产丰富的冰雪名城
  • (七)政府行政:政府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的法治之区
  • 四 评论内容对东北区域形象的呈现
  • 五 对未来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建议
  • (一)政府的认识与态度尽快转向“形象自为状态”
  • (二)利用微博大V填补传播空白,发挥长尾效应
  • (三)丰富传播内容与形式
  •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和大趋势
  • 一 数字文化产业产生的物质基础
  • 二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期
  • 三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火热局面
  • (一)各业竞放
  • (二)质量提升
  • (三)IP运作
  • (四)资本青睐
  • 四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 (一)文化产业整体升级的新通道
  • (二)文化产业交叉融合的新模式
  • (三)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新成果
  • 偏离型网络言语行为与国家安全问题
  • 一 中国的网络现状描述
  • (一)基本信息描述
  • (二)网络安全问题描述
  • 二 网络言语行为的类型及特征
  • (一)网络言语行为的类型
  • (二)偏离型网络言语行为的特征
  • 三 网络公民的特征
  • (一)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统计
  • (二)中国网民的职业结构统计
  • (三)网络公民年龄结构与职业结构关系分析
  • 四 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言语行为的差异
  • (一)以现实世界为参照的差异观察
  • (二)以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参照点的观察
  • 五 偏离型网络言语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网络空间架构与现实空间不同
  • (二)网络空间文化没有建立起来
  • (三)公民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
  • 六 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问题
  • 结论
  • 2013—2018年网络流行语浅析
  • 引言
  • 一 2013—2018年历年“汉语盘点”十大网络流行语
  • 二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 (一)基于来源分类
  • (二)基于“引爆点”分类
  • 三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
  • (一)意义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 (二)词语的形象性
  • (三)内涵的丰富性
  • (四)组合形式的新颖性
  • 四 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 (一)语言自身的魅力
  • (二)心理因素的催生
  • (三)传播方式的推动
  • 五 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心理社会现象
  • (一)从消极走向积极
  • (二)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
  • 结语
  •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中法网名对比分析
  • 一 通过网名达到社会真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趋同
  • 二 通过网名达到社会真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偏离
  • 三 中法网名的语义特征对比
  • 四 中法网名的句法特征对比
  • 五 中法网名的语音特征对比
  • “小+双音节亲属称谓”的网络社交称谓语刍议
  • 一 网络社交称谓语的概念
  • 二 “小+双音节亲属称谓”的构式理据
  • (一)词内理据
  • (二)词外理据
  • 三 “小+双音节亲属称谓”社交称谓的成因
  • (一)“小+双音节亲属称谓”的语内成因
  • (二)“小+双音节亲属称谓”的语外成因
  • 网络“爽文”欲望驱动叙事溯源与剖析
  • IP背景下网络文学的价值探析
  • 一 商业价值
  • 二 文化价值
  • (一)服务大众,发挥网络文化主力军作用
  • (二)现实导向,推进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进程
  • (三)网文出海,巩固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 三 审美价值
  • (一)大众化的审美娱乐
  • (二)交互式的审美认识
  • 四 时代价值
  • 韩国网络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 引言
  • 一 韩国网络小说的基本情况
  • (一)20世纪90年代PC通信的出现与李愚赫的《退魔录》
  • (二)21世纪:网络小说的春秋战国时代
  • (三)21世纪10年代:网页小说的发展
  • 二 《我的野蛮女友》的成功
  • (一)网络小说《我的野蛮女友》
  • (二)《我的野蛮女友》的影视化
  • 结论
  • 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理想书写
  • 一 《活着》中理想书写的本质内涵
  • 二 理想书写的类型辨析
  • 结语
  • 韩国网络漫画(Webtoon)的发展与海外市场拓张
  • 一 世界漫画市场的变化[1]
  • 二 韩国网络漫画的历史与现状
  • (一)韩国网络漫画的崛起与现状
  • (二)韩国网络漫画的特色与发展趋势
  • (三)韩国网络漫画发展中的问题
  • 三 韩国网络漫画的海外市场拓张
  • (一)韩国网络漫画海外市场发展现状
  • (二)韩国网络漫画海外市场拓张策略和前景
  • 结语
  • 网考模式下汉语水平口语考试认知效度研究
  • 引言
  • 一 认知过程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二 认知效度与认知过程
  • 三 认知过程实证研究
  • 四 认知过程研究的意义
  • 五 社会——认知口语测试效度验证框架
  • 六 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的认知效度验证
  • 结论
  • 国际汉语教学慕课学习体验的探索性研究
  • 一 慕课概述
  • (一)慕课的特征和模式
  • (二)中国大学对慕课的参与
  • 二 慕课研究文献回顾
  • (一)慕课学习者的意愿
  • (二)慕课的完成率
  • 三 国际汉语教学慕课的发展情况
  • 四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五 研究发现
  • (一)学习慕课的动机
  • (二)学习慕课的行为方式
  • (三)汉语慕课的易用性
  • (四)学习汉语慕课的持续意愿
  • (五)对所学慕课的总体看法
  • 六 理论性的初步探讨
  • 结语
  • “互联网+”新业态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对策研究
  • 一 “互联网+”相关概念内涵及特征
  •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内涵
  • (二)“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 二 “互联网+”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一)“互联网+”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机遇
  •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 三 “互联网+”新业态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 (一)构建“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 (二)开发“互联网+”传统文化课程资源
  • 互联网对中学生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 一 互联网改变教育与学习方式
  • (一)知识来源及获取途径的变化
  • (二)学校班级授课形式的变化
  • (三)教学学习形式的变化
  • 二 互联网改变交际与沟通方式
  • 三 互联网改变娱乐互动方式
  • 四 互联网改变消费与工作方式
  • 五 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容易出现新的问题
  • 六 当前学校里遇到的矛盾与亟须解决的问题
  • 七 加强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建议
  • (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 (二)加强四个自信教育
  • (三)加强“扎根中国大地”教育
  • (四)加强培养互联网素养教育
  • (五)促进网络安全问题教育课程化
  • 当今日本正在使用的古汉语词汇与中日文化交流
  • 一 在中国弃用的词汇
  • 二 中国仍然在使用但意义已改变的词汇
  • 三 固有名词背后的典故
  • 结语
  • 从日本国家语言研究所工作看日本语言政策研究
  • 一 日本国家语言研究所概况
  • 二 近代日本语言政策概况
  • (一)规定常用汉字数量
  • (二)日语教学同化政策
  • 三 日本国家语言研究所研究工作中语言政策相关内容
  • (一)外来词整理工作
  • (二)对外日语教学福祉政策
  • (三)社会语言学跟进观测
  • 四 日本语言政策研究主要特点
  • (一)注重调查和情报收集
  • (二)注重计算计量数据
  • 五 中日语言政策研究互鉴和交流
  • 《国译红楼梦》对汉语白话词汇的误译
  • 引言
  • 一 “可恶的”“包不严”
  • 二 “怪道”
  • 三 “好端端的”
  • 四 “没意思”
  • 五 “调唆”
  • 六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 七 “打发”“没王法”
  • 结语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池田大作的全球视野与东方精神
  •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 二 全球视野中的东方文化
  • 三 中国文化中的东方传统
  • 四 池田大作对文化发展的前景展望
  • 《东亚联盟》中王道文化传播的异化研究
  • 一 里见岸雄的王道思想
  • 二 “联盟”思维下的“王道统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