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7千字
字数
2022-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论文集收录了2019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战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发展》国际专家论坛的24位与会中外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记忆”理论的提出,德国积极推进旨在保障德国和世界可持续性和平发展的“记忆文化”的建构。
本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结合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国别视角与全球视角,共同探讨战后德国历史反思路径及其对外关系发展,以期拓展针对当代德国文化与社会的研究视角与领域,为促进中德跨文化理解与合作提供新思路与智识基础。
全书内容重点围绕三大主题展开:集体认同与文化记忆及其对于战后德国内外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解与历史认知变迁;历史反思与政治教育及其对于德国外交政策和中德关系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序言
- 上篇 战争与和平
- 1. 历史记忆中的中德关系变迁
- 一、曲折复杂的建交历程
- 二、稳步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博弈
- 三、默克尔时代的新挑战与机遇
- 2. 德国和法国:两种不同又互相依存交融的欧洲和全球记忆文化
-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文化
- 二、两种互相融合且相互决定的记忆文化
- 三、两个以诸多共性为特征的记忆文化,唯有置于欧洲和全球背景下才能理解
- 结语
- 3. 当代德国的认同话语和记忆文化:以历史的延续性和断裂为中心
- 引言:德国的历史反思、认同话语与记忆文化
- 一、德国一战记忆文化的尴尬
- 二、《梦游者》与克拉克现象
- 三、《退出融合!》,犹太人与德国身份认同
- 四、究竟记忆什么?
- 4. 记忆文化在变迁:1945年以来德国人与东部灭绝战遗产
- 一、冷战期间的选择性记忆文化
- 二、联邦德国受害者与肇事者的话语叙事
- 三、联邦德国记忆政策的转折点
- 四、民主德国记忆文化中的恐怖与暴力
- 五、柏林共和国对于灭绝战争的回忆
- 5. 从“德意志特殊道路”到“欧洲内战”:联邦德国纳粹史研究范式解析
- 一
- 二
- 三
- 6. 徘徊于官方自我批评与私人道歉之间:美国对于德国历史反思的推动作用
- 一、美国的影响
- 二、官方的自我批评
- 三、克服个人的相对化
- 四、自我批判式的历史观
- 7. 1970—1980年代联邦德国纳粹历史政策的策略与困境
- 一、1970年代社民党的历史政策:以“民主”求认同
- 二、1980年代联盟党的历史政策:以“民族”求认同
- 余论
- 8. 俄罗斯视野下的德国记忆文化
- 一、1945—1959年:战后被占领和分裂时期的德国
- 二、1960—1980年的发展
- 三、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面临的新挑战
- 结语
- 9. 正视历史的痛点:普京时代二战文化记忆建构
- 一、文化记忆:历史的回声抑或再现
- 二、对抗:多元文化政策下的“记忆大战”
- 三、制度:重构国家认同的顶层设计
- 结语
- 10. 德波合作基金会的职能和作用
- 11. 对于德国人在其他国家犯下的不公正行径的反思与补偿
- 12. 德国记忆文化视角下的二战强制劳工及其赔偿问题
- 一、“强制劳工”的分类与国际法、人权法对“强制劳动”的鉴别
- 二、战后强制劳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三、强制劳工赔偿问题的政治与法律框架
- 四、德国统一后对强制劳工赔偿的制度化与赔偿规模
- 结语
- 下篇 记忆与反思
- 13. 民主是建设者:联邦德国议会大厦、政府建筑与记忆文化
- 一、双重划界时期的应急措施
- 二、规划永久性解决方案
- 三、“告别临时期”
- 四、从波恩共和国到柏林共和国
- 14. 记忆文化与外交政策:德国历史是如何影响国际政治的
- 导言
- 一、外交政策研究中的记忆概念与理论
- 二、德国记忆文化在外交政策中的建构与变迁
- 结语
- 15. 从国债的历史看欧洲的未来
- 一、债务奠定国家的根基
- 二、欧洲的财政一体化之路
- 三、欧洲的“布雷顿森林”时刻
- 16. 德国东部联邦州选举与右翼民粹主义势力在德国的强势抬头
- 一、两德统一的成功故事
- 二、德国东部地区的选举及其特点
- 三、德国的民粹主义
- 四、发起反对社会分裂的实质性讨论
- 五、巩固共同价值观,在多样性中保持一致
- 六、德国的记忆文化与德国和欧洲的未来
- 17. 难民问题在德国:历史记忆与展望
- 一、德国战后的第一次难民潮:作为难民的德国人及其回归
- 二、德国战后的第二次难民潮: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难民潮
- 三、德国战后的第三次难民潮: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的难民潮
- 四、难民潮在德国的展望
- 18. 德国记忆文化引发匈牙利冲突文化:难民危机与德国形象在匈牙利的变迁
- 一、概念解释:记忆文化
- 二、历史题外之话
- 三、机构性题外之话
- 四、德国形象在匈牙利与有关1989—1990年的记忆
- 五、匈牙利当今的德国形象
- 六、分析性结论
- 19. 关于柏林城市宫重建的辩论(1993—2002)
- 引言
- 一、城市宫及其后继建筑的简史
- 二、关于柏林城市宫的辩论记事
- 三、公共领域的功能
- 四、关于柏林城市宫的辩论分析
- 结语
- 20. 德国联邦议院对于历史记忆和政治教育的影响
- 一、联邦议院在德国民主政体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二、联邦议院对于政治教育工作立法与历史记忆重构的影响
- 三、联邦议院作为历史记忆场所与民主教育实践基地
- 四、联邦议院符号性建筑与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
- 结语
- 21. 从“再教育”到“奥斯威辛之后的教育”:战后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的失范与重构
- 一、纳粹历史教育的开端:“再教育”运动
- 二、1950年代纳粹历史教育的失范
- 三、纳粹历史教育的转折:《奥斯威辛之后的教育》报告
- 四、1960年代和1970年代纳粹历史教育的重构
- 结语
- 22. 民间外交中的中德文化交流
- 一、共享知识与未来
- 二、以车代步,探索世界
- 三、足球传友谊
- 四、以历史伟人为推动力
- 23. 记忆文化对于中国对国际环境的认知及中德关系的影响
- 一、历史记忆,发展的逻辑
- 二、百年大变局与中德关系
- 三、历史经验总结与中德关系发展趋势
- 24.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德人文交流现状、挑战及展望
- 一、近年来中德人文交流的发展现状
-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德人文交流的内在挑战
- 三、中德人文交流的外部挑战
- 四、中德人文交流的未来展望
- 25. 中国抗战类博物馆与反战记忆文化的建构
- 一、抗战类博物馆是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
- 二、“抗战精神”是建构抗战记忆文化的灵魂和主线
- 三、抗战类博物馆在弘扬抗战精神中的作用
- 附录:首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