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阅历与觉悟,体会老庄逍遥淡定的人生境界,“以庄解老”,品味老庄的洒脱圆融。

内容简介

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林语堂,于风趣中见睿智,前所未有地“以庄解老”,将老庄思想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抛开烦琐的训诂考辨,用人生的阅历、生命的觉悟去品味老庄哲学,将那原本生涩难解的文字赋予血肉,给予全新的灵魂。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序文
  • 主要的思想潮流
  • 早期哲学的范围
  • 第一篇 道的性质
  • 第一章 论常道
  • 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庄子》之《知北游》
  • 区别 《庄子》之《齐物论》
  • 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 《庄子》之《德充符》《大宗师》
  • 众妙之门 《庄子》之《庚桑楚》
  • 第二章 相对论
  • 相对论:万物均归为一 《庄子》之《齐物论》
  • 本体论:依赖主观 《庄子》之《秋水》
  • 言之无益:论不言以教 《庄子》之《齐物论》
  • 辩之无益 《庄子》之《齐物论》
  • 第三章 无为而治
  • 不尚贤:无善的世界 《庄子》之《天地》
  • “智”是争辩的器具 《庄子》之《人间世》
  • 求智、学道毁损了本性 《庄子》之《骈拇》
  • 论无为(放任主义或不干涉主义) 《庄子》之《在宥》
  • 第四章 道之德
  • 道似海 《庄子》之《知北游》
  • 第五章 天地
  •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庄子》之《大宗师》《齐物论》《则阳》
  • 道往下 《庄子》之《天地》《齐物论》
  • 第六章 谷神
  • 天地有大美:万物之源 《庄子》之《知北游》
  • 第二篇 道的教训
  • 第七章 无私
  • 道无私:无为的另一个成因 《庄子》之《则阳》
  • 天无私覆 《庄子》之《大宗师》
  • 圣人无私 《庄子》之《天地》
  • 第八章 水
  • 水乃天德之象 《庄子》之《刻意》《德充符》
  • 天道和人道 《庄子》之《在宥》《知北游》
  •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 自鸣得意,偷安和驼背 《庄子》之《徐无鬼》
  • 积财之险 《庄子》之《盗跖》
  • 儒教不足学 《庄子》之《外物》
  • 谦卑 《庄子》之《列御寇》
  • 屠羊说的故事 《庄子》之《让王》
  • 第十章 抱一
  • 保全本性的常道 《庄子》之《庚桑楚》
  • 天徒与人徒 《庄子》之《人间世》
  •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 “无”的用处 《庄子》之《外物》
  • “无用”的用处 《庄子》之《外物》《徐无鬼》
  • 不知的安慰 《庄子》之《达生》
  • 第十二章 感官
  • 感官减损了人性 《庄子》之《天地》
  • 河风的行为 《庄子》之《徐无鬼》
  • 外物改变了本性 《庄子》之《骈拇》
  • 第十三章 荣辱
  • 荣、辱的定义 《庄子》之《缮性》
  • 主权(所有权) 《庄子》之《知北游》
  • 至人无我 《庄子》之《逍遥游》《在宥》
  • 藏天下于天下 《庄子》之《大宗师》
  • 第三篇 道的描摹
  •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庄子》之《知北游》《则阳》
  • 动物、风和心的寓言 《庄子》之《秋水》
  •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 真人的举止 《庄子》之《大宗师》
  • 孔子论水 《庄子》之《德充符》
  • 第十六章 知常道
  • 至人的用心像明镜 《庄子》之《应帝王》
  • 心情宁静可以治疗紧张 《庄子》之《外物》
  • 复根(云将和鸿蒙的谈话) 《庄子》之《在宥》
  • 天地开始与回返大道(大顺) 《庄子》之《天地》
  • 第十七章 太上
  • 尧的老师 《庄子》之《徐无鬼》
  • 尧的天下 《庄子》之《天地》
  • 道德的衰废 《庄子》之《缮性》
  • 老子和阳子居论明王 《庄子》之《应帝王》
  • 第十八章 道废
  • 大道废,仁义兴 《庄子》之《马蹄》
  • 虚伪的起源 《庄子》之《庚桑楚》《人间世》《外物》
  • 第十九章 知所属
  • 《胠箧》(开箱) 《庄子》之《胠箧》
  • 小心不要伤害到人的本心 《庄子》之《在宥》
  • 第二十章 人与我
  • 德人的举止 《庄子》之《天地》
  • 世俗的人 《庄子》之《天地》
  •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 天无为才能够清澈 《庄子》之《至乐》
  • 至道的精气 《庄子》之《在宥》
  • 道之德 《庄子》之《天地》
  •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 “无用”之有用 《庄子》之《人间世》
  • 形体不全的疏 《庄子》之《人间世》《德充符》
  • 无用的树 《庄子》之《人间世》
  • 随俗 《庄子》之《外物》
  •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 暴风是大地的音乐 《庄子》之《齐物论》
  •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
  • 对自夸的忠告 《庄子》之《庚桑楚》《山水》
  • 双妾 《庄子》之《山木》
  • 自显不是显:“好”的定义 《庄子》之《骈拇》
  • 自夸的不会成功 《庄子》之《山木》
  •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 宇宙的神秘 《庄子》之《天运》
  • 道名为“大”:不朽的循环 《庄子》之《则阳》
  • 周、遍、咸 《庄子》之《知北游》
  •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 不从事俗务 《庄子》之《齐物论》
  • 放纵形体的本性 《庄子》之《徐无鬼》
  • 第二十七章 袭明
  • 圣人不弃人 《庄子》之《德充符》
  •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 驯马师伯乐 《庄子》之《马蹄》
  • 返璞归真 《庄子》之《秋水》
  •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 有土地就有大物 《庄子》之《在宥》
  • 孔子的趣闻 《庄子》之《外物》
  • 第三十章 戒用兵
  • 持武力的危险 《庄子》之《列御寇》
  •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 战胜的空虚 《庄子》之《徐无鬼》
  • 战争的困境与和平 《庄子》之《则阳》
  •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 寻找不可知的境界而停止 《庄子》之《徐无鬼》
  • 庄子论“不知”的名言:知止 《庄子》之《养生主》《徐无鬼》《庚桑楚》
  • 第三十三章 自知
  • 论财富与贫穷 《庄子》之《让王》《天地》
  • 骷髅 《庄子》之《至乐》
  • 庄子妻死 《庄子》之《至乐》
  • 庄子将死 《庄子》之《列御寇》
  • 老子死 《庄子》之《养生主》
  • 四友谈生死 《庄子》之《大宗师》
  • 三友谈生死 《庄子》之《大宗师》
  •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 道的内涵 《庄子》之《知北游》
  • 道无所不在 《庄子》之《知北游》
  •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 执守大道的太平 《庄子》之《达生》
  • 用恬静来培养智慧 《庄子》之《缮性》
  • 用之不尽 《庄子》之《齐物论》
  •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 复归为始说 《庄子》之《秋水》《知北游》《齐物论》
  • 有会合就有分离 《庄子》之《山木》
  • 失败和成功的征候 《庄子》之《列御寇》
  •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 无为寂静说 《庄子》之《天道》
  • 天下将自定:合于自然 《庄子》之《天地》
  • 第三十八章 堕落
  • 道的堕落 《庄子》之《知北游》
  • 合其位的制度 《庄子》之《天道》
  • 孔教何以乱天下 《庄子》之《在宥》
  • 无意的善 《庄子》之《齐物论》《列御寇》《徐无鬼》《大宗师》
  • 第三十九章 全道
  • 道的力量 《庄子》之《大宗师》
  • 春秋两季因得道而有力 《庄子》之《庚桑楚》
  • 圣人如何处于世 《庄子》之《则阳》
  •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 “反”是道的运用
  • 《庄子》之《秋水》
  • 万物的起源:由无至有的演变 《庄子》之《庚桑楚》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庄子》之《寓言》
  •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 “道生一” 《庄子》之《齐物论》
  • 第四十三章 至柔
  • 屠夫的寓言:“无有入无间” 《庄子》之《养生主》
  • 第四十四章 知足
  • 庄子游于果园 《庄子》之《山木》
  • 论丧失本性 《庄子》之《大宗师》
  • 孔子接受道家的忠告 《庄子》之《山木》
  • 了解性命之情的人 《庄子》之《达生》
  • 庄子拒受官职 《庄子》之《秋水》
  • 第四十五章 清正
  • 第四十六章 走马
  • 山雀 《庄子》之《逍遥游》
  • 第四十七章 求知
  • 孔子论“心斋” 《庄子》之《人间世》
  •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 第四十九章 民心
  • 圣人接受百姓的意见并据为己有 《庄子》之《在宥》
  • 随民 《庄子》之《在宥》
  • 第五十章 养生
  • 生是死的结束,死是生的开始 《庄子》之《知北游》
  • 人类灵魂的颤动 《庄子》之《齐物论》
  • 梦见饮酒作乐的人,醒后反遇悲伤的事 《庄子》之《齐物论》《大宗师》
  • 人生短促 《庄子》之《知北游》
  • 孟孙才的死:本身就是一场梦 《庄子》之《大宗师》
  • 庄子梦为蝴蝶 《庄子》之《齐物论》
  • 广成子论不朽 《庄子》之《在宥》
  • 至道的人不会受到伤害 《庄子》之《秋水》
  • 第五十一章 玄德
  •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
  • 论“万物为一”的知与不知 《庄子》之《齐物论》
  • 道通 《庄子》之《庚桑楚》
  • 圣人随物而安 《庄子》之《列御寇》
  • 第五十三章 盗夸
  • 为猪设想 《庄子》之《达生》
  • 论至乐 《庄子》之《至乐》
  •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
  • 孔子观人的九种特征 《庄子》之《列御寇》
  •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 全才:哀骀它 《庄子》之《德充符》
  • 全德 《庄子》之《达生》
  • 新生的小牛:专一的秘诀 《庄子》之《知北游》
  • 影子、形体、精神 《庄子》之《齐物论》
  • 论“不增益自然的本性” 《庄子》之《德充符》
  •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
  • 知道的人不谈道,好谈道的人不知道 《庄子》之《知北游》《天道》
  • “不谈道”是很困难的事 《庄子》之《列御寇》
  • “知”的相对论 《庄子》之《齐物论》
  • 玄德 《庄子》之《胠箧》
  • 爱憎不至,得失不临 《庄子》之《逍遥游》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 第五十七章 治术
  • 机械的坏影响 《庄子》之《天地》
  • 犯罪的原因 《庄子》之《则阳》
  • 第五十八章 政闷
  • 第五十九章 如啬
  • 养神术 《庄子》之《刻意》
  • 才全 《庄子》之《德充符》
  • 见道 《庄子》之《大宗师》
  • 忘却心灵与形体 《庄子》之《大宗师》
  • 第六十章 治大国
  • 圣人不伤人 《庄子》之《知北游》
  • 其神不伤人 《庄子》之《达生》
  •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 何弃人? 《庄子》之《大宗师》《徐无鬼》
  • 第六十三章 难易
  • 以德报怨 《庄子》之《庚桑楚》
  • 第六十四章 终始
  • 慎终如始 《庄子》之《人间世》
  • 学众人之所过 《庄子》之《缮性》
  • 第六十五章 大顺
  • 天下大乱之始 《庄子》之《胠箧》
  • “圣人”伤人性 《庄子》之《马蹄》
  • 吃人的言:儒家“解决困难之愚行” 《庄子》之《庚桑楚》
  • 回返本性:海鸟的寓言 《庄子》之《至乐》
  •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 如下人 《庄子》之《徐无鬼》
  • 第六十七章 三宝
  •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 第六十九章 掩饰
  • 论不战 《庄子》之《让王》
  • 第七十章 不我知
  • 第七十一章 病
  • 第七十二章 论罚(一)
  •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
  •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
  • 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
  • 重视养生之道 《庄子》之《让王》
  • 第七篇 箴言
  • 第七十六章 强弱
  • 第七十七章 张弓
  • 足就是福 《庄子》之《盗跖》
  •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 第七十九章 平治
  • 盟约的无益 《庄子》之《列御寇》
  • 天子 《庄子》之《庚桑楚》
  • 第八十章 理想国
  • 至德的时代 《庄子》之《胠箧》
  •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 信言不美 《庄子》之《徐无鬼》《知北游》
  • 既以与人 《庄子》之《田子方》
  • 去哪里找忘言的人 《庄子》之《外物》
  • 想象的孔老会谈
  • 一 《庄子》之《天道》
  • 二 《庄子》之《天运》
  • 三 《庄子》之《天运》
  • 四 《庄子》之《天运》
  • 五 《庄子》之《田子方》
  • 六 《庄子》之《天地》
  • 七 《庄子》之《天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道,一切事物的根本!

    这本《老子的智慧》一书,用睿智的笔触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对道的独特体悟,借庄子之口解释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的要义精髓。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未有天地以前,就已存在;它生出了天地和万物。道,是清静而无为的,它可以体会,却不能看见;它可以传授,却不一定被领受。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本书生动的语言和通透的思想值得一读再读。谁的一生不是 “一团矛盾”?而你要做的只是把幸福看成一场生命的寻常,活出你想要的样子。努力践行:1. 过简朴的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 2. 阅读和写字的习惯,让思想更充实; 3. 跟随内心,寻找真正喜欢的事情;4. 放慢脚步,享受闲适的时光,欣赏身边的风景;5. 不取悦任何人,爱应该珍惜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先生这本《老子的智慧》真是追本溯源了。以前一直以为儒道佛三家中间似乎是有个什么无形的东西想连着,总有些地方好像是相似的。翻阅书籍以后,自我感觉是哲学,应该就是哲学了。三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传授哲学。可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老子的智慧》以后,才发现,其实,还是太片面了。就像 “无为而治”,老子说的对象是君主治国,根本不是让你躺平。哦,躺平或许还不是很贴切,网络上有个词叫 “摆烂”,这么一形容,你还会觉得自己是在 “无为” 吗?经典流传的过程中,总会被用心之人曲解去达到个人目的,所以,应该先读大家解读的,然后才是自己去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林语堂眼中的老庄哲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184 本)#2023 年精读作家(1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大家好!今天共读作家林语堂的第四本作品《老子的智慧》,用阅历与觉悟,体会老庄逍遥淡定的人生境界,“以庄解老”,品味老庄的洒脱圆融。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林语堂,于风趣中见睿智,前所未有地 “以庄解老”,将老庄思想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抛开烦琐的训诂考辨,用人生的阅历、生命的觉悟去品味老庄哲学,将那原本生涩难解的文字赋予血肉,给予全新的灵魂。​​2、精彩段落:①道家哲学的内涵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浪漫(romance)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 “天地开辟” 之神话。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 “中国尼采” 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在我看来,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抑且教人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 “无知” 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②老子与庄子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 “万物之至柔” 和 “寻向低处” 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 “无为” 的巨力。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 “形而上学” 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 “柔” 胜 “刚” 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一件事理的基本观点和价值,与另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完全相反时,便产生了反面论。耶稣的反论是:“失去生命者,获得生命。” 这种反论的起因,乃是把两类特殊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融而为一,呈现在表面的,就是反面论。到底什么思想使老子产生了那么多强调柔弱的力量、居下的优势和对成功的警戒等反面论呢?答案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 —— 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的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正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水退尽,接着开始涨潮。道家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道家不和我们谈上帝,只再三强调道不能名,可名之道就不是道。最重要的是:道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③林语堂解读《道德经》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做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做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做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做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做真人。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超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道,因为有所蒙蔽,才有真假的区别;言语,因为有所蒙蔽,所以才有是非的争辩。道本没有真假,所以无所不在;言语本没有是非的分别,所以能无所不言。道之所以蒙蔽,是因为有了偏见;言之所以蒙蔽,是因为好慕浮辩之辞,不知 “至理之言” 所致。所以儒墨争辩,不外在使对方为难;对方以为 “非”,我就以为 “是”;对方以为 “是”,我就以为 “非”。如果要纠正二家的是非之辩,只有使他们明白大道,大道既无分别,他们也自无是非的争论了。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别。看别人都觉得 “非”,看自己便认为 “是”,因为只去察考对方的是非,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如果能常反省自身,一切也就明白了。3、启发思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形质立刻转为枯槁。所以说,凡是坚强的都是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是属于生存的类型。从用兵逞强反而不能取胜,树木强大反而遭受砍伐来看,凡是强大自夸,心想要高居人上的人,结果必被厌弃,反居人下;而那些柔弱自守的人,最后终必受人推戴,反居人上。真实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不真实。行善的人,不需言辩;好辩的人,行为反非至善。真正聪明的人深求事理,所以知道的并不多;知识广博的人,不求深理,所以就不是真知。圣人不私自积藏,以虚无为体,以无用为用,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愈充足;他尽量给予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道无私,对于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善体天道,所以,他的道是施与而不和人争夺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