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0千字
字数
2019-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华帝国财政30讲》主理人刘守刚作品,帮你梳理和讲解中国古代财政治理典籍中的智慧。
内容简介
财政自古以来就是有效的国家治理工具,作为古代世界治理最为成功的国家典范,中国在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典籍、凝聚着杰出的智慧。但一方面这样的典籍过于浩繁,并不适合一般读者的阅读,另一方面时移势易,许多经典内容不经现代阐发的话,其中智慧难以为当今的读者掌握。
因此,本书围绕着国家治理活动,选取中国古代学者对财政工具运用的思考以及典章制度随时代而变革的线索,从而为读者揭示中国古代财政治国的秘密以及其中凝聚的智慧闪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丛书组成人员
- 总序 PREFACE
- 导论
- 一、 从治国理财角度思考中华帝国的成长
- (一)国家的类型划分与中华帝国
- (二)财政类型与财政转型
- (三)帝国成长与治国理财
- 二、 帝国时期治国理财制度的变迁轨迹
- (一)双轨的帝国家财型财政
- (二)家财型财政的双轨互动与帝国制度的调适
- 三、 文本选择与体例安排
- 第一章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商君书》选文与阐释
- 【文本选录】
- 更法第一
- 垦令第二
- 农战第三
- 去强第四
- 算地第六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商鞅变法为帝国立基:价值取向
- 二、商鞅变法为帝国立基:组织基础
- 三、商鞅变法为帝国立基:体制结构
- 四、商鞅变法中的重农:一种竞争性帝国立国方式
- 五、商鞅的历史地位:变法者何求?
- 第二章 “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 ——《管子》选文与阐释
- 【文本选录】
- 牧民第一
- 治国第四十八
- 乘马数第六十九
- 国蓄第七十三
- 山至数第七十六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商贸立国的战略构想:中华帝国构建的另种可能
- 二、治国理财的原则与艺术
- 第三章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选文与阐释
- 【文本选录】
- 王制第九
- 富国第十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以人为中心的治国理财活动
- 二、以君权为核心的帝国制度建设
- 第四章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平准书》与阐释
- 【文本照录】
- 一、背景
- 二、财政危机的形成
- 三、应对危机的财政改革
- 四、财政改革的后果与调整
- 五、评论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汉初帝国财政制度建构与武帝时财政危机的发生
- 二、汉武帝的财政改革及其后果
- 三、理解《平准书》中的“物盛而衰”
- 四、“网疏而民富”的现代解读
- 第五章 “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盐铁论》选文与阐释
- 【文本选录】
- 本议第一
- 力耕第二
- 禁耕第五
- 复古第六
- 非鞅第七
- 水旱第三十六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国家职能定位:积极与消极
- 二、经济政策选择: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
- 三、暴利性资源商品管理方式:国家垄断与民间经营
- 四、帝国治理在财政上的显基因与隐基因
- 第六章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司马光与王安石选文与阐释
- 【文本选录】
- 司马光:《论财利疏》
-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国家治理中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辩
- 二、对财政危机的不同态度
- 三、对财政制度作为治国平衡手段的争辩
- 四、治国理财官员的选择与使用
- 五、小结
- 第七章 “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 ——叶适选文及阐释
- 【文本选录】
- 财计上
- 财计中
- 财计下
- 财总论一
- 财总论二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叶适的义利合一理财思想
- 二、叶适对理财的方法与原则的看法
- 三、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后世影响
- 第八章 “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 ——《大学衍义补》选文与阐释
- 【文本选录】
- 《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
- 《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下》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理民之财的要求
- 二、治国理财中的量入为出原则
- 三、理性化预算的设想
- 第九章 “吾意有王者起,必当重定天下之赋” ——《明夷待访录》选文与阐释
- 【文本选录】
- 田制一
- 田制二
- 田制三
- 【作者作品】
- 【文本阐释】
- 一、黄宗羲的田制理论
- 二、传统赋税制度的三大害
- 三、对黄宗羲治国理财思想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文丛后记
- “财政政治学文丛”书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