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3千字
字数
2018-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斯蒂芬·沃尔特为你解开国家结盟之谜。
内容简介
国家为什么结盟以及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盟友,这是国际政治理论经常探讨的重要问题。作者认为,国家之所以结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权力。威胁主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家结盟原因的五个假设并通过考察1955年到1979年中东地区的联盟历史进行了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国家结盟的目的是制衡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而不一定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新版序言
- 序言
- 第一章 导论:关于联盟建立问题的探讨
- 有关争论
- 主要论点
- 关于联盟问题的文献分析
- 研究方法和程序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为什么选择中东?
- 方法上的障碍
- 第二章 对联盟建立问题的解释
- 作为对威胁反应的联盟:制衡或追随强者
- 制衡行为
- 追随强者的行为
- 威胁的不同来源
- 制衡和追随强者的含义
- 国家何时进行制衡?何时追随强者?
- 关于制衡与追随强者的假设
-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 导致分裂的意识形态
- 实现团结的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一致性的重要性
- 关于意识形态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 对外援助与联盟的建立
- 垄断重要资源的供应
- 不对称的依赖
- 动因的不对称性
- 决策的自主性
- 关于对外援助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
- 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
- 目标与手段
- 关于渗透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 结论
- 第三章 从《巴格达条约》到六天战争
- 主题
- 背景与有关国家
- 有关国家
- 《巴格达条约》与纳赛尔埃及的兴起
- 伊拉克与埃及之间的对立
- 阿以紧张关系
- 超级大国的竞争与西奈战争
- 苏伊士运河危机
- 西奈战争
- 战争之后
- 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地区重新结盟
- 君主联盟
- 叙利亚危机
-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第二次追求霸主地位?
-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与伊拉克革命
- 黎巴嫩危机
- 阿拉伯分裂倾向的复苏
- 纳赛尔的另一次挫折: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解体
- 纳赛尔的新方式
- 阿拉伯的又一次统一?
- 开罗峰会
- 阿拉伯国家之间缓和的结束
- 小结
- 两极冲突下超级大国的政策
- 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政策
- 美国义务的扩大
- 小结
- 六天战争
- 起因
- 结果
- 结论
- 第四章 从六天战争到《戴维营协议》
- 主题
- 超级大国的义务与消耗战
- 阿拉伯世界的合作与冲突
- 约旦危机
- 十月战争的外交
- 外交僵局
- 超级大国的作用增强
- 阿拉伯联盟的建立
- 战争进程
- 渐进外交与地区的重新结盟
- 美国在中东的优势地位
- 十月战争后的苏联
- 渐进式外交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
- 《戴维营协议》及其后
- 阿拉伯国家对埃以条约的反应
- 戴维营之后超级大国的义务
- 小结
- 结论
- 第五章 制衡与追随强者
- 制衡行为与联盟的建立
- 制衡行为的主导地位
- 实力和地缘毗邻性的影响
- 不同国家应对不同威胁的原因
- 进攻实力与制衡行为
- 侵略意图与制衡行为
- 小结:威胁水平与制衡行为
- 追随强者与联盟的建立
- 有利于追随强者的条件
- 结论
-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 中东地区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 前提条件
- 意识形态与超级大国在中东的联盟
- 苏联的经验
- 意识形态与美国在中东的联盟
- 意识形态的影响
- 小结
- 意识形态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治:团结和分裂
- 民族团结:阿拉伯对抗以色列
- 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
- 物以类聚:君主制的团结
- 结论
- 第七章 联盟的工具:援助和渗透
- 对外援助与联盟的建立
- 对外援助与制衡行为
- 对外援助与政治影响
- 对外援助没有产生影响的原因
- 小结
-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
- 纳赛尔个人魅力的局限
- 超级大国在中东的渗透
- 跨国渗透与美国的中东政策
- 小结
-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联盟的建立与世界均势
- 对联盟建立的分析评估
- 制衡行为与追随强者行为
- 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 对外援助与渗透
- 最新的地区情况
- 联盟与世界均势
- 基本的世界均势或失衡
- 对失衡的解释
- 保持遏制:联盟与美国的大战略
- 结语
- 附录1 1955—1979年中东地区的联盟
- 附录2 世界均势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东方编译所译丛·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