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用户推荐指数
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39千字
字数
2013-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和讨论创伤心理学的论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创伤心理学的著作,为国内首创。全书共分15章,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创伤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包括创伤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定义、生物学机制及最新诊断和治疗技术等。书中内容全面,介绍了创伤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和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手段。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心理创伤研究史
- 一、18世纪初早期的心理创伤研究
- (一)创伤发生症状是器质性病变还是内在心理根源的后果
- (二)癔症与创伤
- 二、世界大战后的心理创伤研究
- 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心理创伤研究
- (一)集中营幸存者的研究
- (二)妇女和儿童的创伤心理
- 四、近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创伤研究的结合
- (一)行为理论
- (二)认知理论
- 五、现代心理创伤诊断的演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心理创伤的定义与诊断
- 一、心理创伤的定义
- (一)创伤事件的定义
- (二)心理创伤的定义
- 二、创伤的分型
- (一)Ⅰ型(急性)心理创伤
- (二)Ⅱ型(慢性)心理创伤
- 三、创伤反应及反应模式
- (一)创伤共同反应
- (二)创伤反应循环模式
- (三)创伤反应模式
- 四、创伤障碍诊断
- (一)应激源标准
- (二)症状标准
- (三)起病时间和病程标准
- (四)功能损害标准
- 五、创伤评估与精神检查
- (一)创伤评估工具
- (二)创伤症状与精神检查
- 六、创伤障碍的鉴别诊断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心理创伤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一、PTSD与记忆
- (一)正常脑内记忆模式
- (二)创伤性记忆的特征
- (三)长时程突触增强
- (四)创伤性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 二、PTSD的神经递质研究现状
- (一)HPA轴
- (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
- (三)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 (四)5-羟色胺
- (五)γ-氨基丁酸/苯二氮类受体系统
- (六)谷氨酸/NMDA受体系统
- (七)神经肽Y
- (八)内啡肽
- 三、PTSD的脑结构和功能变化
- (一)海马
- (二)杏仁核
- (三)内侧前额叶皮质
- (四)PTSD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学特点
- 四、PTSD的遗传因素
- (一)人群调查
- (二)双生子研究
- (三)分子遗传学研究
- (四)遗传研究的复杂性
- 五、PTSD的神经生物学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创伤的转归和时序性
- 一、创伤的转归和时序性的含义
- 二、创伤的转归和时序性的相关研究
- (一)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时序性研究
- (二)人为事件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时序性研究
- (三)一般创伤事件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时序性研究
-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变化趋势
- (五)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心理创伤、解离与精神分析
- 一、理解解离所需的基本概念
- (一)意识和意识改变状态
- (二)记忆、遗忘、遗忘症
- (三)自我同一性、同一性障碍
- (四)个人的同一性意识
- 二、有关解离研究的历史
- 三、有关解离的理解
- (一)从防御机制的角度理解解离
- (二)对解离的症状学理解
- 四、解离的测量
- 五、解离性障碍的诊断
- (一)诊断标准和症状评定要点
- (二)量表评定
- (三)初始访谈中应了解的问题
- (四)临床工作中分离症状的识别
- 六、目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创伤“内在孩子”与“内在客体”的工作
- 一、“内在孩子”的文献综述
- (一)“内在孩子”的含义
- (二)“内在孩子”理论的代表人物
- 二、“内在孩子”和“内在客体”的理论基础
- (一)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
- (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
- (三)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
- 三、“内在孩子”的表现
- (一)情绪上的表现
- (二)行为上的表现
- 四、针对“内在孩子”的工作
- (一)对创伤的“内在孩子”进行工作
- (二)运用梦来针对“内在孩子”的工作
- (三)运用格式塔疗法中的觉察对“内在孩子”进行工作
- (四)运用催眠来针对内在孩子的工作
- 五、总 结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创伤的心理治疗
- 一、创伤心理治疗概述
- (一)创伤治疗的任务
- (二)创伤治疗的阶段性模式
- 二、稳定化阶段治疗
- (一)Najavits的“寻求安全”
- (二)寻求安全治疗的简介
- (三)治疗的形式
- (四)其他第一阶段的治疗
- 三、回忆与哀悼阶段治疗
- (一)回忆与哀悼阶段——创伤焦点治疗
- (二)延时暴露治疗
- (三)认知加工治疗
- 四、重新联结阶段的治疗
- 人际心理治疗
- 五、其他治疗与技术
- (一)精神创伤治疗学基础
- (二)治疗具体步骤
- (三)EMDR的适应证
- (四)治疗特点及疗效研究
- (五)相关法规和EMDR准入标准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特殊人群的心理创伤
- 一、儿童创伤
- (一)儿童心理创伤的定义
- (二)流行病学
- (三)临床诊断
- (四)病因病理
- (五)实验室检查
- (六)病程和预后
- (七)临床评估
- (八)治疗
- 二、女性与心理创伤
- (一)女性PTSD的流行病学特征
- (二)PTSD病因的理论假设
- (三)情感体验与应对上的差异
- (四)华人女性的创伤
- 三、男性创伤
- (一)男性创伤的特点
- (二)特殊群体的男性创伤研究
- 四、老年创伤
- (一)老年心理的发展过程
- (二)老年人角色改变造成的心理创伤
- (三)负性生活事件造成的老年创伤
- (四)地震造成的老年创伤
- (五)老年创伤的干预措施
- 五、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创伤
- (一)导致创伤的常见器质性疾病及其特征
- (二)常见器质性疾病患者罹患创伤的易感因素
- (三)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创伤的临床特征
- (四)器质性疾病所导致创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五)器质性疾病所导致创伤的干预
-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
-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处理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文化与创伤
- 一、文化、跨文化因素与创伤易感性
- (一)文化的定义
- (二)文化因素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影响
- (三)文化在临床中的作用
- (四)跨文化创伤心理治疗
- (五)不同类型心理创伤干预中的文化因素
- 二、移民与创伤
- (一)概论
- (二)移民的心理健康
- (三)移民过程的应激、适应和涵化
- (四)难民
- (五)国内移民研究
- (六)移民的动力学理解
- (七)移民创伤的治疗
- (八)案例
- (九)结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创伤的代际传递
- 一、研究现状分析
- 二、影响创伤代际传递的因素
- 三、创伤传递的内容
- (一)症状的传递及其表现
- (二)任务的传递及其应对
- (三)身份的混乱及其后果
- 四、创伤代际传递的解释模型
- (一)创伤的消极影响
- (二)创伤的积极意义
- 五、创伤代际传递的诊断与治疗
- (一)创伤代际传递的诊断
- (二)创伤代际传递的治疗
- 六、研究的问题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丧失、哀悼与创伤
- 一、丧 失
- (一)丧失及种类
- (二)丧失破坏了什么
- 二、丧失后的哀伤反应
- (一)丧失后的悲伤反应
- (二)进行仪式哀悼
- (三)长期的哀悼
- 三、哀悼仪式的心理修复功能
- (一)丧葬仪式的心理意义
- (二)丧葬仪式的心理修复机制
- 四、丧失与创伤
- (一)悲伤反应与创伤反应
- (二)复杂性哀伤
- 五、哀伤心理咨询与治疗
- (一)哀伤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任务
- (二)哀伤心理治疗的原则
- (三)哀伤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键
- (四)对复杂性哀伤的心理治疗
- (五)精神分析——为丧失提供的一个哀伤过程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创伤治疗师的耗竭与自我保健
- 一、耗 竭
- 二、耗竭何以可能
- (一)来访者
- (二)治疗师
- (三)治疗
- (四)工作氛围
- 三、如何应对耗竭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药物治疗
- 一、根据PTSD三大主症状群的药物治疗
- (一)PTSD概述
- (二)PTSD的治疗药物
- 二、PTSD用药指南
- (一)概述
- (二)总的证据强度
- (三)药物证据等级分类
- (四)总结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心理创伤的评估及其量表的应用
- 一、PTSD的典型特征
- (一)再次体验症状
- (二)回避/麻木症状
- (三)警觉性增高(易激惹)症状
- 二、诊断标准
-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DSM-Ⅳ-TR)
- (二)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DSM-Ⅳ-TR)
- (三)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 三、评估量表的应用
- (一)评估手段
- (二)急性应激障碍(ASD)的评估
- (三)普通人群创伤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国内外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评估以及症状的影响因子研究
- 三、神经生物学研究
- 四、有关心理治疗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中文名词对照
- 插图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