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心身关系:科学发展提供新解读

内容简介

心身关系是始终伴随着人类、深入探讨人类自身存在的一个古老而基本的命题。对心身关系的体察显现了人的本性之谜。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别出不同学者的哲学倾向。尽管当代关于心身关系的讨论仍然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但是旧的问题已注入了新的内容。最近30年来,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为重新理解心灵与身体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身心问题研究受到先进技术的直接促动,其重心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转向及变化。现代科学为解释心身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也对因袭多年的、传统的关于心身关系的看法产生了剧烈的冲击。 21世纪的科学发现给身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实证基础, 也给心灵与身体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回顾当代心身问题的演变历程、总结其成败得失、把握其演进趋向,研究总结身心关系问题研究的焦点、主题及其新趋向,既是推动心智哲学进步的基础性工作,也对我国当前正在深入展开的心智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本体论
  • 笛卡尔的遗产
  • 一、笛卡尔的挑战
  • 二、机械论对后世的统治
  • 三、活力论:摆脱“笛卡尔羁绊”
  • 四、“存在巨链”与持续的心身之谜
  • 感受质:纷争中的焦点
  • 一、意识经验中的时间倒置
  • 二、决定论与因果性
  • 三、感受质的本体论问题
  • 四、“私人性”的非还原物理解释
  • 意识何以成为“有意识的”?
  • 一、理论主张与核心原则
  • 二、理论启示与证据支持
  • 三、质疑、辩驳与回应
  • 四、可行的进路
  • 从“无身之心”到“寓心于身”
  • 一、身体、社会象征与价值符号
  • 二、身体、世界与嵌入心灵
  • 三、诉诸“体验的心灵”
  • 四、生态效度与心灵衍化
  • 五、身体意象、负载幻象与自我认同
  • 寓身性进路:一种可能的方案?
  • 一、寓身认知的理论主张与循证研究
  • 二、感受质与寓身性
  • 三、他心沟通与主体间性
  • 四、心灵实在与身体实在
  • 心身难题的概念羁绊
  • 一、心身概念的不可通约
  • 二、作为互换视角的“心”与“身”
  • 三、心身连续
  • 实在的两种秩序
  • 一、心身问题的形而上学
  • 二、作为内在性存在的身体与生命
  • 三、心身关系与两种实在
  • 认识论与知识论
  • 他心感知如何可能?
  • 一、模仿:联结他人与自我
  • 二、经验的直接投射
  • 三、因果性考察
  • 四、知识论特征
  • 个人同一性
  • 一、还原论立场
  • 二、实在论批判
  • 三、记忆作为历史“剧场”
  • 四、心理标准
  • 五、物理标准
  • 六、“非人称”与连续性
  • 七、持续的多元重构
  • 情感增强的个人同一性之争
  • 一、自我认同中的情感标准
  • 二、真实自我的叙事性与感受质
  • 三、自我的客体化
  • 四、选择的潜能与选择的独立性
  • 同中之异:心智的表观遗传视角
  • 一、表观遗传:创造性地适应
  • 二、心智的表观遗传
  • 三、“心智遗传”的误读与澄清
  • 四、因果性分析
  • 先验认知结构从何而来?
  • 一、认知装置的心理起源
  • 二、适应性与领域特殊性
  • 三、超越自然选择与先天模块
  • 意志自由的心灵根基
  • 一、自由意志“判决性实验”及其纷争
  • 二、自由意志的本质性规定
  • 三、行为启动模式中的无意识
  • 四、作为阐释机制的意识
  • 五、意志自由:文明的阶梯
  • 知识的确证与心灵的限度
  • 一、内在论的困境与信念范围的不可及性
  • 二、外在论的困境与知觉的非自明性
  • 三、知觉与知觉信念
  • 四、依赖于模型的经验自我校正
  • 知识的信念假设
  • 一、基础信念的倒退
  • 二、信念辩护的取代
  • 三、内在状态的可直接访问性
  • 四、蕴藏于“知”的信念
  • 知识的精神分析
  • 一、客观性何以能够“精神分析”?
  • 二、精神分析如何净化与升华?
  • 三、为何最终走向“去精神分析化”?
  • 价值论
  • 意义的来源
  • 一、作为内部进程的意义与意义的公共性维度
  • 二、意向网络与惯例
  • 三、复合意义与内在论的精致化
  • 话语心智
  • 一、语言作为“世界经验”
  • 二、话语作为心理本体
  • 三、认知研究的隐喻描述
  • 情感依赖的理性与推理
  • 一、情感在何种意义上是理性的
  • 二、理性选择:“满意”而非最优
  • 三、情感影响推理的神经基础与进化解释
  • 四、情感影响推理的可能机制
  • 五、情感:一种内化的行动
  • 情绪的因果性探析
  • 一、情绪的感受质
  • 二、情绪与行为
  • 三、情绪的意向性
  • 四、情绪的评价性
  • 情绪的内在经验与情境重构
  • 一、情绪作为一种认知评价
  • 二、非认知情绪与现象学考察
  • 三、无意识层面与情绪的自主性
  • 四、情绪与典范场景
  • 情绪的社会形塑
  • 一、情绪的建构主义主张
  • 二、价值的内化与约定
  • 三、范式转换与情绪的再建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