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朱子语类》:原生实录,宋代文章学集大成。

内容简介

《朱子语类》是朱熹讲学话语的汇聚,具有原生性,实录性,学术性,思辨性等特点,反映了朱子学发生、发展和繁荣的轨迹,既是朱熹经学、理学、史学、子学成就的结晶,更是其语体学、文章学的宝库。《朱子语类》是语体著作,其内容富赡,一万四千多条语录约二百三十万字,包括对天地、鬼神之理的探索;对性理、学行的审问和深研;对儒家核心典籍的诠释;对学术异端的论争、对道学传承和正统的捍卫;对历代卓越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讲述,对社会兴衰治乱规律的总结。这些内容都借朱熹之口诉说出来,成为最经典的语体文本,是宋代文章学成就之集大成者。《<朱子语类>文章学研究》以语体分析为基础,以讲述、讲解、论辨三种语体形式为总纲,以讲述艺术、讲解艺术、论辨艺术为拓展,直面语录文本,总结朱熹语体学和文章学成就。作为讲述语体,《朱子语类》的讲述与文学叙事存在着区别和联系,有着述说故事、塑造人物的独特性,其目的直追“三代之治”的真谛。作为讲解语体,《朱子语类》的讲解与前代经学有着密切联系,其语体要素包括讲解方法、讲解话语本身和所讲解经典中蕴含的义理。朱熹讲解先贤文章的目的在于“得圣人之义”。作为论辨语体,其要素为议论和辨析,体现着追求真理、鉴衡是非的理学精神。《朱子语类》继承了战国策士纵横游说和孟子论辨的优良传统,显示了朱熹对学术、政治、历史、文学的睿智思考,更体现了他对语言论辨艺术和文章法则的高超驾驭。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言
  • 第一章 《朱子语类》的成书阶段与文本概貌
  • 第一节 胡适研究的忽略和个人所记语录的形成
  • 一 乾道六年语录——最早的个人所记语录
  • 二 绍熙五年语录——四书学与朱子的人生转变
  • 三 庆元五年语录——内容各异的个人所记语录
  • 第二节 编年语录与类别语录
  • 一 编年语录——个人所记语录的汇编
  • 二 类别语录——编书传统与理学体系影响下的分类整理
  • 第二章 《朱子语类》的讲述艺术
  • 第一节 《朱子语类》讲述的独特性
  • 一 《朱子语类》的讲述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 二 它是一种非叙述虚构的讲述
  • 三 它是一种选择省略的讲述
  • 四 讲述与评论相结合,注重价值判断
  • 五 多重身份与面对面之场景对讲述的影响
  • 第二节 《朱子语类》的讲述目的
  • 一 为南宋政治复兴开一剂良药
  • 二 科举考试、培养人才与“学为君子”的需要
  • 三 理学探索的必然追求
  • 第三节 《朱子语类》讲述人物的艺术
  • 一 《朱子语类》通过讲述创造的系列人物群像
  • 二 气韵生动与细节讲述
  • 三 从虚实相生到辨析异同
  • 四 小说的艺术真实与朱熹讲述中的格物穷理
  • 五 抑扬法则的艺术运用与是非判断、情感态度
  • 六 杨慎、李贽的误读与朱熹讲述的苏轼、王安石
  • 七 立言立心,以角色语讲述人物的内心世界
  • 第四节 《朱子语类》讲述事件的策略
  • 一 时距与朱熹讲述的策略:概述、省略、同步、扩展
  • 二 时序与讲述顺序的布置:插叙、补叙和倒叙
  • 三 从旁讲述视角与讲述的虚实
  • 四 小说情节的衔接原理与朱熹情节讲述的章法
  • 五 首尾安排的两种方法:论断概括与小事件设置
  • 六 朱熹讲述事件的理学色彩
  • 第三章 《朱子语类》的讲解艺术
  • 第一节 话语、范畴、集义——体裁的运思
  • 一 话语序列和文本呈现
  • 二 浑然与粲然——范畴的选择与讲解的回环映衬
  • 三 集注与集义——《朱子语类》讲解的基本体例
  • 第二节 讲解对“宜体于要”的实现——体要论
  • 一 “语”的提出与朱熹语体的要素
  • 二 对、锦扇开合之法、义理与对比篇体的统一
  • 三 理一分殊、比类之法与比类篇体的融合
  • 四 格物、说经铿锵法、答问话语表达与递进篇体的浑融
  • 五 设譬话语体式、空中楼阁之法与主从篇体
  • 第三节 《朱子语类》的讲解风格——体貌论
  • 一 谨严而语体合要、精审而辞藻绵密
  • 二 体宏阔而语浑沦、名义分而理精微
  • 三 斩截了断与纡徐委婉
  • 四 以理为文与典约、取乎质言与易俗
  • 五 讲解琐碎与问而不答、结体缜密
  • 六 高瞻远瞩之法与深邃、壮远之境
  • 第四节 朱熹对“四书五经”文章学层面的把握
  • 一 求圣人之意与淫诗说——对文章立意的研究和讲解
  • 二 大文章观念与经书结构的讲解
  • 三 “血脉通贯”与“人长一格”——文章技巧与鉴赏论
  • 四 识见与创新——朱熹对前人文章的评价与订正
  • 第四章 《朱子语类》的论辨艺术
  • 第一节 朱熹论辨话语的基本内容
  • 一 术辨:斥异端、立道统
  • 二 政辨:陈危害、明对策
  • 三 史辨:以理衡史、以辨明史
  • 四 文辨:道本文末、质言为文
  • 第二节 朱熹论辨艺术的“势”
  • 一 盘马弯弓与势如破竹
  • 二 平地惊雷、起势崚嶒
  • 三 云消雨霁、收势峻捷
  • 第三节 朱熹论辨艺术的“节奏”
  • 一 虚字、文眼句与论辨节奏
  • 二 叙议相间与节奏变化
  • 三 句式转换与行文节奏
  • 第四节 朱熹论辨的语言艺术——造语、口语和引语
  • 一 造语与“稳字”、为文者心术、寓意
  • 二 口语以破深奥,以结篇体、以明义理
  • 三 引语及其论辨功能
  • 第五节 朱熹论辨的方法
  • 一 以显明微,以大驭小——檄文之辨
  • 二 直击要害,釜底抽薪——诗序之辨
  • 三 意从准况,壮辞夸饰
  • 四 以事揆理与衬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