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分析抗战时期厂矿企业内迁的贡献与影响,展现民族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为“抗战大迁移丛书”之一种,研究对象为抗战历史中厂矿企业的内迁。现代意义上的厂矿企业,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相当晚,到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的工业经历了难得的1927—1937年的黄金十年发展,刚刚略具规模,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布局初具雏形。而厂矿企业因为设备、技术和人力的高要求,迁移难度极大,尤其在战时,更是阻力重重。本书根据丰富的档案、报刊、当事人记述及回忆等第一手历史资料,主干以时间为线索,分三个部分详细分述了抗战全面爆发后,厂矿企业迁移的前期决策与动员、迁移、重建与战后复员情况,对重要的厂矿企业的迁移做了个案分析,针对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也做了比较分析。本书深度分析和挖掘了厂矿企业内迁对战时工业生产、供应的贡献及对战后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点面结合地呈现了抗战大迁移中最为困难的工业领域内迁,客观而具体地反映了顽强抗战积极建设的民族精神。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一、抗战时期厂矿内迁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 二、本书采用的方法、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一章 战前中国工业的特点与布置后方的初步进展
  • 一、战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状况与特点
  • 二、“九一八”事变后开发西北西南舆论的兴起与实际进展
  • 三、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布置后方的设想与进展
  • 第二章 工业动员与厂矿内迁
  • 一、国营厂矿的内迁
  • 二、民营厂矿的内迁
  • 三、厂矿内迁的成绩与特点
  • 第三章 内迁厂矿的重建与发展
  • 一、国家资本厂矿的重建与发展
  • 二、民营厂矿的重建与工合运动的兴起
  • 三、内迁厂商社团及其活动
  • 第四章 工业复员与内迁厂矿
  • 一、工业复员问题的提出、规划与社会反应
  • 二、工业复员的实际进程与失败结局
  • 三、复员毕竟不是复原
  • 第五章 工业内迁的意义与影响
  • 一、厂矿内迁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而顽强抗争的决心和意志
  • 二、内迁厂矿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现代工业的核心和骨干
  • 三、厂矿内迁和内迁厂矿的重建与发展成为中国内地特别是西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起点
  • 主要参考资料
  • (一)未刊档案资料
  • (二)抗战时期报刊资料
  • (三)史料类图书
  • (四)相关论著
  • 附表1 内迁民营厂矿名称及地址一览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