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21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论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
内容简介
论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首先概括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总的面貌,对其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如“正论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首先概括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总的面貌,对其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如“正史”撰述的兴盛、“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等,然后详细介绍和评论了这个时期产生的十三部“正史”,对这个时期史学发展的某一重大转折、某一显著创新、某一时代特点进行了阐释,并对刘知的《史通》和杜佐的《通典》进行了论述,综述了这个时期的史学在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方面的成就。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形势与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 第一节 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形势
- 一、朝代频繁更迭和隋唐的统一
- 二、民族、门阀、中外交流
- 第二节 史学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 一、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二、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三、直书与曲笔的斗争
- 四、转折与创新
- 第二章 “正史”撰述的兴盛
- 第一节 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 第二节 《续汉书》和《后汉纪》的思想特点
- 一、司马彪与《续汉书》
- 二、袁宏与《后汉纪》
- 第三节 范晔《后汉书》的成就
- 一、范晔撰《后汉书》
- 二、范晔的历史形势观和社会伦理观
- 三、《后汉书》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
- 四、《后汉书》史论的境界
- 五、《后汉书》在史学思想上的两个特点
- 六、范晔历史思想的局限性
- 第四节 陈寿《三国志》的特点
- 一、《三国志》在历史编纂上的特点
- 二、陈寿的历史思想
- 三、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史撰述
- 一、沈约和《宋书》
- 二、《宋书》志的成就
- 三、萧子显和《南齐书》
- 四、魏收《魏书》及其特点
- 五、魏收《魏书》与门阀势力
- 六、魏收《魏书》的历史地位
- 第三章 “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重大变局
- 一、关于私人撰写国史的禁令和隋朝修史的失误
- 二、“《汉书》学”的兴起
-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
- 一、关于撰写前朝史的认识
- 二、历史意识的增强和皇家史馆的设立
- 三、令狐德棻和唐初史学的兴盛
- 第三节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 一、五代史纪传的成书
- 二、《隋书》的历史思想
- 三、《五代史志》的历史价值
- 第四节 唐修《晋书》及其历史意义
- 一、唐太宗的《修晋书诏》及其对诸家晋史的评论
- 二、唐修《晋书》是一部完整的晋朝史
- 第五节 《南史》和《北史》
- 一、李大师的南北史观念
- 二、李延寿撰《南史》、《北史》
- 三、《南史》、《北史》的历史编纂思想
- 四、《南史》、《北史》的历史影响
- 第六节 “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
- 第四章 通史、地方史和民族史
- 第一节 通史撰述不断增多的趋势
- 一、南北朝时期的通史撰述——《科录》和《通史》
- 二、唐代史家的纪传体通史和传记体通史撰述
- 三、唐代史家的编年体通史撰述
- 四、唐代史家的典制体通史和文征体通史撰述
- 五、通史撰述复兴的意义
- 第二节 地方史和民族史撰述
- 一、地方史撰述
- 二、民族史撰述及其历史价值
- 第三节 地理书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 一、《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
- 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 第五章 谱牒之学的显要地位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谱牒之学
- 一、门阀重谱牒之书
- 二、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
- 三、谱学之弊
- 第二节 唐代的谱牒之学
- 一、谱学在唐代的兴替
- 二、唐代谱学与士庶斗争及社会风气
- 三、家史与别传
- 第三节 礼书的纂修
- 第六章 起居注、实录、国史及会要
-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起居注的撰写
- 第二节 唐修实录的成就
- 一、唐修实录的几个特点
- 二、韩愈《顺宗实录》的历史价值
- 第三节 唐代的国史
- 一、唐国史的修撰
- 二、吴兢和唐国史
- 三、韦述、柳芳与唐国史
- 第四节 会要体史书
- 一、苏冕撰《会要》
- 二、《会要》的面貌
- 三、苏冕的史识
- 第七章 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
- 第一节 魏晋至唐初史学批评的演进
- 第二节 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 一、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
-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 第三节 刘知幾的“史才三长”思想和史学功用论
- 一、史才、史学、史识
- 二、史学的审美要求
- 三、史之为用,其利甚博
- 第四节 刘知幾史学思想的局限
- 一、《六家》、《二体》未能包举百代史学
- 二、三志并非“为志者所宜先”
- 三、名实、体例和史识
- 第八章 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通典》
- 第一节 杜佑所处的时代和《通典》的宗旨
- 一、杜佑所处的历史时代
- 二、《通典》的撰述宗旨
- 三、《通典》的社会历史思想
- 第二节 《通典》在历史编撰上的创新
- 一、关于立分门
- 二、关于主会通
- 三、重视前人的论议得失
- 第三节 《通典》撰述的逻辑方法
- 一、《通典》之宏观考察的逻辑方法
- 二、《通典》之微观考察的逻辑方法
- 第四节 杜佑史论的特色及理论价值
- 一、序和论
- 二、说、议、评的区别
- 三、“不可将后事以酌前旨”的方法论原则
- 四、史学批评
- 五、人物评价及其他
- 第五节 《通典》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
- 第九章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 第一节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
- 第二节 史注的突出成就
- 第三节 文献整理,总集、类书和历史笔记
-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思想的不断丰富
- 一、关于历史文献价值的认识
- 二、关于文献学史的思想
- 三、关于史注的见解
- 四、唐代君臣对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视
- 第十章 历史思想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 第一节 历史思想发展大势
- 第二节 关于天人关系之认识上的突出进步
- 第三节 历史人物评价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
- 一、历史形势与历史人物
- 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
- 第四节 关于君主的评价及其理论上的探讨
- 一、关于君主的评价
- 二、虞世南与《帝王略论》
- 三、唐太宗与《帝范》
- 第五节 历史认识与治国论的丰富
- 第六节 兴亡之辩中的方法论
- 第七节 民族观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
- 第八节 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
- 第十一章 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 第一节 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
- 一、发展大势及主要问题
- 二、史传通议和史学通论
- 三、史学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 第二节 关于史学与经世致用及政治决策的认识
- 一、史学家对政治的关注
- 二、史学与经世致用
- 三、政治家的史学自觉
- 四、史学自觉对政治实践的意义
- 第三节 史学批评意识的提升
- 一、关于对修史制度的审视
- 二、关于史学批评之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认识
- 第四节 体裁、求真、良史相统一的思想
- 一、重视体裁的优良传统
- 二、体裁、求真和良史的统一
- 第五节 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
- 一、史家多用比较之法
- 二、《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
- 三、历史比较的意识和历史比较的标准
- 后记
- 《南史》和《北史》
- 一 时代和作者
- 从“索虏”和“岛夷”的称谓说起
- 历史的转折和李大师的著述之志
- 李延寿的史学事业
- 二 李延寿撰《南史》和《北史》
- “始末修撰,一十六年”
- 简要而贯通的南北朝史
- 令狐德棻和《南史》、《北史》
- 三 《南史》、《北史》在编撰上的特点
- 通史的体例
- 家传的形式
- 互见的方法
- 四 《南史》、《北史》中南北统一的历史思想
- 从“南北分隔”到“胡越一家”
- 南北交兵不详载
- 通观全局,直书其事
- 五 《南史》、《北史》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
- “二史”与“八书”的比较
- 唐人和宋人的评价与研究
- 明人和清人的研究与评价
- 近人的看法
- 简短的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出版说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