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中国哲学之父的思想巨著。

内容简介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老子》五千言,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上篇
  • 一章(论道)
  • 二章(治国)
  • 三章(治国)
  • 四章(论道)
  • 五章(治国)
  • 六章(论道)
  • 七章(修身)
  • 八章(修身)
  • 九章(养生)
  • 十章(修身)
  • 十一章(论道)
  • 十二章(养生)
  • 十三章(修身)
  • 十四章(论道)
  • 十五章(修身)
  • 十六章(修身)
  • 十七章(治国)
  • 十八章(砭时)
  • 十九章(治国)
  • 二十章(修身)
  • 二十一章(论道)
  • 二十二章(修身)
  • 二十三章(治国)
  • 二十四章(修身)
  • 二十五章(论道)
  • 二十六章(修身)
  • 二十七章(治国)
  • 二十八章(修身)
  • 二十九章(治国)
  • 三十章(议兵)
  • 三十一章(议兵)
  • 三十二章(论道)
  • 三十三章(修身)
  • 三十四章(论道)
  • 三十五章(论道)
  • 三十六章(治国)
  • 三十七章(治国)
  • 下篇
  • 三十八章(砭时)
  • 三十九章(治国)
  • 四十章(论道)
  • 四十一章(论道)
  • 四十二章(论道)
  • 四十三章(治国)
  • 四十四章(养生)
  • 四十五章(修身)
  • 四十六章(养生)
  • 四十七章(修身)
  • 四十八章(治国)
  • 四十九章(治国)
  • 五十章(养生)
  • 五十一章(论道)
  • 五十二章(修身)
  • 五十三章(砭时)
  • 五十四章(修身)
  • 五十五章(修身)
  • 五十六章(治国)
  • 五十七章(治国)
  • 五十八章(治国)
  • 五十九章(修身)
  • 六十章(治国)
  • 六十一章(治国)
  • 六十二章(修身)
  • 六十三章(修身)
  • 六十四章(治国)
  • 六十五章(治国)
  • 六十六章(治国)
  • 六十七章(修身)
  • 六十八章(议兵)
  • 六十九章(议兵)
  • 七十章(修身)
  • 七十一章(修身)
  • 七十二章(治国)
  • 七十三章(治国)
  • 七十四章(砭时)
  • 七十五章(砭时)
  • 七十六章(修身)
  • 七十七章(砭时)
  • 七十八章(修身)
  • 七十九章(治国)
  • 八十章(治国)
  • 八十一章(修身)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我影响深刻的7句话

    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这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的描述,老子在历史上所代表的是诸子百家中的道家。《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道经和德经,总共有 81 章,每章都有不同的内容主题。我在书中摘选了我很喜欢的 7 句话来聊聊,关于道德经的内容,我喜欢的远不止 7 句话,"7" 是我的幸运数字,索性就选 7 句话。这 7 句话里面包括了一句 "少则得,多则惑。" 也是受这句话影响,所以只选了 7 句。第一句是道德经开篇的第一章(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家,最重要的字必然是道字。很多译文都译不出 "道" 的意思,可以说是只能言传,不能意会。也有人说 "道" 就是说的意思。我通篇看完《道德经》之后,觉得 "道" 的意思是无常亦或者是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就类似于佛学当中的境界,例如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是学习道家的基础认知。第二句是第二章(治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当中有很多类似的话语,都是讲二元对立的,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阴就有阳。我们了解这种说法后可以更客观的去看待差异性,这些话看似是二元对立,其实所说的就是差异或者是对比。最后那个恒也,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特殊性很大,不过也没关系,就算彼此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也可以相处在一起。其次就是感受,极端的体验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当然也不用为了追求极端的体验去走向极端,凡事不过度。比如你想要一块牛排变得很好吃,你就必须要节食到饿的状态,不然你很饱吃啥也不好吃,例如一休小和尚带他们皇上去找天下最美味的食品,经过跋山涉水后皇上已经累到不行了,一休拿出几个馒头来递给皇上,只见他狼吞虎咽了起来,最后把馒头赐为天下第一美食。有饱就有饿,只有解决了一个恶劣的常态后我们才会感到快感,比如钱了很久的贷款后好不容易还完了,就如我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所以老子说的这句话就是让我们知道人性的一个底色。第三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自于第 5 章(治国)。前一句话有点宇宙观的意味,或者是想写出大自然和物种的关系。“天” 在古代所代表的几乎都是未知或鬼神的意思,比如古代没有物理学和气象学的知识,在面对风雨雷电,然后又没有解释的能力,只能把这些归结为神仙在作祟;遭遇地震、海啸、台风、干旱等,这些天灾的时候,只能去祭祀,祈求风调雨顺。所以古人们对于上天是有一种敬畏心的,但是老子并非那种迷信的人,他洞悉了世间万物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天地不仁,意思是我们人们都以为上天是会保佑我们的,就像君子一样有仁的德行,所以我们才会去祭祀天神。不过老子认为,天地本来就不管你是谁,甚至不管世间上的所有物种,离了谁地球也一样在运转。不论你如何祭祀天神,该干旱的地区一样会干旱;不论你是君子还是小人,被雷劈的概率也是一样的,上天没有偏爱;不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上了年龄最终结果都是死亡。后面的那句,以万物为刍狗,就揭露了世界的底层奥秘,哪来的什么鬼神,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根本不屑去搭理任何东西。“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刚开始看很不理解,因为圣人最重要的就是仁,说圣人不仁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而且圣人都是特别亲民的人,怎么会把百姓当做刍狗呢?我这人爱较真,仔细一想似乎是这么回事,圣人不仅仅把百姓当做刍狗,他们把自己也当做刍狗。圣人为何成为圣人,那肯定是有被别人认可的本事,比如中国古代的各种圣人,春秋的孔子、战国的孟子、南宋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他们都是有思想的牛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肯定是世人的追捧;他们因为自我反思,然后去反人性的执行他们的所思所想。这种反人性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实验工具去研究,所以老子才说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四句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 8 章(修身)上善若水,讲的是一个人的生态位,水在一个生态当中不争不抢但又是不可缺失的,高段位的人就可以做到不争不抢而且能让自己有价值。间谍就很适用于这句话,例如一名共产党员被派往国民党做卧底,这时候他就需要脱离之前的组织,以一个新的身份加入到完全陌生甚至价值观不同的新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就不得不融入进去,展现出一种上善若水的人生态度。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那些同理心很强的人,这种人和别人共事的时候能够按摩他们的内心,以一种超脱的能力游走在人际关系中间。第五句话 “少则得,多则惑。” 第 22 章(修身)人类天生就有贪欲的心理,佛学也看到了这一点,它们所说的五毒分别是 “贪嗔痴慢疑”。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有限,或者是一件事物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看一个物质的时候总会有优劣之分,这也是人性的贪欲在作祟,总是想要然后又要。因为贪欲的存在,我们总是想要追求效率或者是完美,面对各种问题都有去解决的冲动,最后会因为懒然后又做不到预期效果。就拿我学习来举个例子,我学习的范围很广,很多科目都略知一二,却没有一个是精通的,所以越来越焦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很少,想要学习更多的东西来充实自己。最开始学习金融的时候,学了一段时间发现想要靠金融赚钱呢前提是要有资金,然后资金哪里来呢?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经商;于是我转战学习管理学,又学了一段时间发现管理岗位需要很高的门槛,例如学历、经验、阅历,那怎么办呢,这条路行不通;我开始学习商业,看看经商是否有出路,然后学了一段时间发现经商的很多门道,比如产品。我又转学习了产品,然后光学产品没有用啊,又跑去学习营销、调研、心理学....... 这一通下来我发现确实懂了很多各行各业的基础理论,但都没有一项是精通的。今年年初我就发现自己太浮躁了,为了让自己先稳定一下就选择学习哲学,让自己先专注一个学科,慢下来。学哲学的这两个月以来确实相比之前,要稳定了不少。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然后可以专心的去追求内心的东西就行了。我回顾这几年连续学习的状态,我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是商业,经商和别人打交道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我要把这件事情学好。我没有像之前那样焦虑了,稳定下来细想一下发现很多知识都是有关联性的,之前我总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是未知的,所以自己很焦虑,现在我可以看到自己知识的存量,放下了焦虑。当你放下了全知全能的心态,不追求每件事情都知道的时候,就能回到自身,看到已有的东西了。少则得,想讲的是人的专注能力。吴军老师之前说过 “想成事,不要想着开始了多少事情,而要看你完成了多少事情。” 啥都想做,啥都做不成,一次只做一件事。多则惑,这是一对相互的概念,要看你能不能理解,很多人可能会抬杠,钱这种东西就是越多越好,所以这句话不能解释钱。对此我想说大道至简,钱也是符合这个道理的,就像很多人刚工作很穷的时候,存了几个月的钱给自己买了个贵的礼物,这时候我们拿到礼物心里会感到充实、高兴。等几年以后,我们的赚钱能力变强了,之前的礼物比如一部 iPhone 的新手机,现在可以随便买,你会发现买了之后没有之前的那种激情了。你的收入提高了很多,欲望也会随之提高,之前买手机会让你兴奋,现在不能了,或许要买一辆几百万的跑车才能达到那种兴奋。第 6 句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 章(论道)老子真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啊,在几千年前就能看出整个宇宙的最基础的奥秘。现在经过很多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我们知道了世界的熵增原理,而老子的这句话就是简便的描述出了熵增原理。生物都是从有序走向无序,包括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也是如此,甚至一个星球的变化,比如太阳在燃烧的这个状态,也是在制造更多的热量和能量,实现熵增。之后会坍缩成一个黑洞,然后整个宇宙在很久很久以后会成为死寂的状态,那时的宇宙毫无生机。这句话应该变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 第七句话 “治大国,若烹小鲜”60 章(治国)这里所说的烹小鲜是指不用过多的翻炒,在古代很多国家总是喜欢折腾,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然后又形成一个连锁反应。发动战争需要耗费一个国家很大的财力,国库空虚了又要在百姓身上薅羊毛,百姓经不住这种消耗,最终逼良为娼,国将不国。真正的能让国家发展的其实是和平共处,做正确的事情,等待时间的回报。过多的折腾,没有长期主义的视角终将只能看到当下的利益。我想说的远不止这七句话,《道德经》里面有太多值得思考的话了,一本书能够成为经典还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3年第三本

      用了一年的时间,见缝插针,背诵会《道德经》,真不容易。还要逐字逐句品咂,弄透。沉浸于阅读时,听书,看视频都是最大的浪费时间。这些无用(被他们忽悠是偏见或无知)的举动,却被他鼓吹成惜时如金,甚至还成了自我安慰。如果你认同的他们的话,那我可以说:看《道德经》,每一句话都是你人生路上的明灯,还是路灯,没有焦虑,没有黑暗。学习理解道德经还有一个感受:心疼独裁者了。可怜的家伙。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传说老子当过周王室的图书馆管理员,周王室的藏书,早已失传,所以我们也没法知道老子在里面读的什么书。我们先把散落在文中的,对道的描述收集起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是什么?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中还有物,有精,有信,这三个是指什么?我也不知道。[笑哭][笑哭] 从这些描述看,老子写的是他对道的亲身体悟,至少他是知道如何体悟道的,或者叫修道之法。这个修道之法本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内容,却不见老子的详细说明!你不感觉奇怪吗?道德经全文中,只散落有几句修道之法。“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 这几句和黄帝内经中的一句意思接近,“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致虚极,守静笃。” 只凭上面简单的几句话,你很难领悟出修道之法,所以老子之后再无人能悟道。是老子觉得修道之法不重要,所以没有写上去?还是被后人抹去了,刻意的不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5条书评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