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程光炜先生关于当代文学的评论集。

内容简介

1980年代的文学和学术已经成为一座“知识·历史·遗址”,《当代文学的"历史化"》认为通过“重访”的方式,才能比较客观和真实地接近它,把其中被各种叙述所覆盖和压制的东西尽可能地揭示出来。这种揭示的目的不是“揭破历史真相”,“发现历史隐秘”,而是把它变成研究今天文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 第一编 文学史哲学
  • 第一章 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 ——读查建英编《八十年代访谈录》并论对“80年代”的认识问题
  • 一、“出国名人”精神和知识上的优越感
  • 二、“历史回叙”中的“文学想象”
  • 三、客厅、咖啡馆和“当事人”身份
  • 四、“插图”正在融入80年代的“历史建构”
  • 第二章 我们如何整理历史 ——十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潜含着的问题
  • 一、被安装的“新启蒙编码”
  • 二、“现代文学”生产的“当代文学”
  • 三、与“再解读”联姻的“十七年”
  • 四、整理包含着对研究历史的知识的整理
  • 五、整理同时包括了对研究者自己的整理
  • 第三章 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
  • 一、问题的由来
  • 二、80年代文学的“现代化想象”
  • 三、被遗忘的“十七年”文学资源
  • 四、80年代与“十七年”的关系
  • 五、再回到对80年代“现代化想象”的检讨之中
  • 六、重回“十七年”的一些问题
  • 七、怎么来理解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
  • 第四章 重访80年代的“五四” ——兼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下性”问题
  • 一、“五四”与“文化专制”
  • 二、“五四”与李泽厚的“启蒙与救亡”
  • 三、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下性”
  • 四、“现代文学”已经变成了“古代文学”
  • 五、“年鉴派”命运与重提“当下性”
  • 第二编 文学史的社会学
  • 第五章 80年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
  • 一、80年代文学中的“社会学空间”
  • 二、文学“社会学研究”的外部环境
  • 三、文学思潮的“社会学内涵”
  • 四、“文学社会学”的两个层面
  • 第六章 文学研究的“参照性”问题
  • 一、在被批评的情境中看文学现象
  • 二、知青小说是如何寻根的
  • 三、80年代初文学的“儿童叙述者”形象
  • 四、对“不喜欢”和“喜欢”的问题的理解
  • 第三编 被生产的文学史
  • 第七章 《中国现代小说史》与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
  • 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来龙去脉
  • 二、西方视角中的“左翼中国”
  • 三、以新批评为知识原点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 四、普实克、夏志清之争中的“世界向度”
  • 五、如何进入“80年代”
  • 六、“重写文学史”与《中国现代小说史》
  • 第八章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一、“文学史研究”的兴起
  • 二、对资料、文献和版本的重视
  • 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 四、从《文学理论》看二十多年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
  • 第九章 从夏氏兄弟到李欧梵、王德威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当代文学
  • 一、从夏济安、台湾大学到美国
  • 二、“纯文学”立场、排斥左翼与“感时忧国”精神
  • 三、晚清与“五四”之歧路
  • 四、从美国到中国:文学史挪借及其他
  • 第十章 “再解读”思潮与历史转型 ——以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等一批著作为话题
  • 一、“再解读”思潮与苏联东欧事变
  • 二、内地学者和留学生的身份转型
  • 三、“再解读”与西方后现代主义
  • 四、知识、“历史化”和归还给历史
  • 文学、历史和方法 ——程光炜访谈录
  • 一、80年代文学作为方法
  • 二、文学史研究的兴起
  • 三、整体观和经验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