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重新梳理了西方19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先锋派、当代艺术等艺术观念。

内容简介

本书重新梳理了西方19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先锋派、当代艺术等艺术观念,对艺术“祛魅”的内在文化逻辑、现代艺术范式的内在张力、当代艺术语境的错位、现代美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理论的重构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阐释。在此基础上,本书反思了艺术终结之后的理论危机、超越美学与审美回归论等问题,旨在重构具有中国人文底蕴的艺术理论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不是艺术的艺术品——回应杜尚的难题
  • 一 艺术与物
  • 二 专注与剧场性
  • 三 艺术之名与艺术界
  • 四 问题与方法
  • 第一部分 艺术的祛魅
  • 第一章 世界的祛魅与艺术的危机
  • 一 艺术的现代性诊断
  • 二 艺术形式的非人化
  • 三 艺术合法化的危机
  • 第二章 艺术的解体与和解
  • 一 从诗到散文
  • 二 辩证的想象
  • 三 艺术的和解
  • 第三章 形象的祛魅与经验的重构
  • 一 形象的魔力:光韵
  • 二 光韵的消散:祛魅
  • 三 拯救性批判:讽喻
  • 第二部分 现代艺术的张力
  • 第四章 艺术话语的现代转型
  • 一 线性的进步观与永恒的现时体验
  • 二 理性的压抑与感性的碎片
  • 三 艺术自主性与无用之用
  • 四 古典、现代与后现代
  • 第五章 现代艺术观念的生产与消解
  • 一 艺术家的传奇:使命体制与天才观念
  • 二 形式的救赎:纯粹与绝对
  • 三 趣味的区隔:艺术消费与文化资本
  • 第六章 现代艺术的创作机制与信仰的再生产
  • 一 从美学判断到社会学分析
  • 二 艺术界:分工与合作
  • 三 合作机制:惯例与共识
  • 四 艺术家的名声:信仰的生产与再生产
  • 第七章 先锋艺术的“雅努斯面孔”
  • 一 先锋与隐喻:审美的政治化
  • 二 先锋与传统:创造性的破坏
  • 三 先锋与庸俗:俗套的发明
  • 四 先锋与颓废:反艺术的艺术
  • 五 先锋、先锋派与先锋精神
  • 第三部分 后现代转向
  • 第八章 范式转型与先锋精神的衰落
  • 一 历史先锋派、后现代主义与先锋精神
  • 二 艺术体制的后现代转型
  • 三 表意实践模式的转变
  • 第九章 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
  • 一 当代艺术之争
  • 二 当代艺术的合法性
  • 三 合法性的危机
  • 四 美学的重构
  • 第十章 当代美学的价值危机及其重建
  • 一 为消费而审美:商品美学
  • 二 艺术化生存:批判美学
  • 三 认识论的审美化:超越美学
  • 第四部分 当代艺术在中国
  • 第十一章 当代艺术的观念旅行与身份建构
  • 一 当代艺术观念的发明
  • 二 当代艺术语境的错位
  • 三 中国符号与中国性
  • 四 身份想象与多元的他者
  • 第十二章 当代艺术生态的社会转型
  • 一 当代艺术的历史分期
  • 二 当代艺术的体制转型
  • 三 当代艺术的群落演变
  • 四 艺术真实的重构
  • 第十三章 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当代先锋艺术
  • 一 何谓当代先锋艺术
  • 二 先锋性与当代性
  • 三 形象的凡俗化
  • 四 表征的反讽化
  • 结语 破框而出的当代艺术与艺术批评
  • 一 当代艺术的表征策略
  • 二 加框与去框
  • 三 艺术边界的消失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