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递进式、抗辩式与耦合式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的最终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困境为进路,通过对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分歧和主要争议点的解读,提出了犯罪论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对递进式、抗辩式与耦合式犯罪构成论体系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进一步剖析中国犯罪论体系构造的基础,展开对犯罪论体系的理论、现实和科学维度的探究,并据此提出我国犯罪论体系构造的方向,对犯罪论体系的程式化构造、开放化构造和论辩式构造分别予以全面的介绍和论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我国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困境与研究思路
  • 第一节 我国犯罪论体系:传统与反传统
  • 一、传统犯罪论体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二、对传统犯罪论体系的反对
  • 第二节 当前我国犯罪构成论体系的理论分歧
  • 一、我国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分歧
  • 二、犯罪论体系理论研究的争议点
  • 第三节 犯罪构成论体系的研究进路与思路
  • 一、对德国理论模式的基本评判
  • 二、对耦合式犯罪论体系的基本评价
  • 三、犯罪构成论体系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犯罪证成方式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古希腊、古罗马的犯罪证成方式
  • 一、问题概述
  • 二、犯罪的神话证成
  • 三、犯罪的伦理证成
  • 四、亚里士多德的犯罪伦理证成体系
  • 五、古罗马的犯罪证成方式
  • 六、结语
  • 第二节 中世纪的犯罪证成模式
  • 一、问题概述
  • 二、神意裁判
  • 三、宗教裁判
  • 第三节 现代犯罪证成方式的形成
  • 一、现代裁判方式的分流
  • 二、法官裁判模式
  • 三、陪审团裁判模式
  • 第三章 现代犯罪论体系的发展
  • 第一节 递进式犯罪论体系的发展
  • 一、问题概述
  • 二、自然主义犯罪论体系
  • 三、新康德主义犯罪论体系
  • 四、目的主义犯罪论体系
  • 五、目的合理主义犯罪论体系
  • 六、递进式犯罪体系的构造向度
  • 七、递进式犯罪论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抗辩式犯罪论体系的发展
  • 一、经验主义的犯罪论体系
  • 二、实用主义犯罪论体系
  • 三、功利——实用主义犯罪论体系的启示
  • 四、抗辩式犯罪论体系的优点
  • 第三节 耦合式犯罪论体系的发展
  • 一、绪言
  • 二、前特拉伊宁时期的苏俄犯罪构成论研究
  • 三、特拉伊宁犯罪构成论体系的形成基础
  • 四、特拉伊宁体系
  • 五、对特拉伊宁体系的评价
  • 第四章 中国犯罪论体系构造的基础
  • 第一节 耦合式犯罪论体系的向度
  • 一、耦合式构造的结构性特征
  • 二、耦合式构造的共时性向度
  • 三、耦合式构造的历时性向度
  • 第二节 犯罪论重构的现实维度
  • 一、社会结构问题概述
  • 二、风险社会的影响
  • 第三节 犯罪论体系中的理念维度
  • 一、法律图景
  • 二、多元法律价值观
  • 三、犯罪论体系的中国化
  • 第四节 犯罪论体系重构的理论范式
  • 一、理论范式与犯罪论体系
  • 二、范式的基本特征
  • 三、刑法范式的历史转换
  • 第五节 犯罪论体系构造的科学维度
  • 一、以真理为标准的犯罪论体系
  • 二、犯罪构成的合理性转向
  • 三、合理化导向的犯罪论体系
  • 第五章 中国犯罪论体系构造的方向
  • 第一节 犯罪论体系的程式化构造
  • 一、耦合式模式程式化转向的必要与可能
  • 二、程式化转向的基本方式
  • 第二节 犯罪论的开放化构造
  • 一、事实共识与犯罪论体系开放的需要
  • 二、法律目的的论证与犯罪论体系开放的需要
  • 第三节 犯罪论体系的论辩式构造
  • 一、论辩式构造的根据
  • 二、主体间性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 三、主体间性理论与刑法实践
  • 四、主体间性理论与刑法理论体系的构造
  • 五、中国犯罪论的论证化构造
  • 第六章 因果关系理论的构造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之批判
  • 一、大陆法系刑法因果关系论的发展与分野
  • 二、条件说之批判
  • 三、广义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之批判
  • 四、狭义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
  • 五、当代日本司法判例的理论根基与表现
  • 六、小结
  • 第二节 英美刑法因果关系
  • 一、问题概述
  • 二、双层次原因构造的道德困境
  • 三、事实原因的选择困境
  • 四、近因标准的实践困境
  • 第三节 中国因果关系理论
  • 一、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传统刑法因果关系论的源与流
  • 三、“必然性因果关系论”的范式及危机
  • 四、“必然性因果关系论”的叙事性问题检讨
  • 五、新必然性因果关系论述评
  • 六、超越必然性因果关系论
  • 第四节 刑法中的客观归属论的构造
  • 一、问题概述
  • 二、危险增加原理
  • 三、规范的保护目的原理
  • 四、从归因到归属
  • 第五节 客观归属论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
  • 一、客观归属论的体系之争
  • 二、客观归属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 第七章 刑事责任论的构造
  •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本质与地位
  • 一、刑事责任的本质
  • 二、刑事责任的地位
  • 三、新责任观与宽恕事由的暗合
  • 第二节 违法性意识理论的构造
  • 一、大陆法系违法性地位研究
  • 二、违法性意识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
  • 三、违法性认识问题在刑事责任中的破解
  • 第八章 期待可能性论的构造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刑法学中期待可能性的地位的学说
  • 一、问题概述
  • 二、超责任犯罪构成要素说及其评价
  • 三、责任要素说及其评价
  • 四、刑罚事由说
  •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体系
  • 一、我国学者关于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地位之争
  • 二、刑事责任要素之提倡
  • 三、期待可能性与刑事责任要素
  • 四、期待不可能事由
  • 后记
  • 参考文献
  • 一、专著
  • 二、论文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