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寻路中国》姐妹篇,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是何伟“寻路中国”的起点,也是他的长篇作品。

内容简介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作者说明
  • 第一部
  • 第一章 顺江而下
  • 第二章 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
  • 第三章 跑步
  • 第四章 大坝
  • 第五章 鸦片战争
  • 第六章 暴风雨
  • 第二部
  • 第七章 暑假
  • 第八章 中国生活
  • 第九章 钱
  • 第十章 农历新年
  • 第十一章 又一春
  • 第十二章 溯江而上
  • 致谢
  • 回到涪陵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江水恒流、小城常在

    本书作者何伟是一位在 1996 年~1998 年在中国支教的美国志愿者,他用这两年在涪陵的亲身经历成就了一本豆瓣评分 9 分的作品。他用美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本书译者又把这种感受转化为中文在国内出版;就这样,一个美国人用他的笔帮我们记录了我们几十年前家的模样。🔥 鹰的视角和虫的视角作者所记载那些人和事,作为一个七零后的我是无比熟悉的;但是从作者的叙述中还是能看到当时自己并不在意的细节或者感受。现在想来,这是视角的原因。1996 年的中美差距之大,是 2022 年的我们所容易忘记的,毕竟这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 GDP 增长超过 150 倍,即使如此,美国的 GDP 依然在中国前面很远的地方。这就是不容忽视的差距,也是彼时中国人与美国人视角的差别。美国的何伟仿佛从万米高空来到凡尘,以俯视的姿态看着这里的人和事;这里发生的一切,也许在美国的历史上多少曾经有过痕迹,但是对何伟来说,他太不熟悉了。无论是环保、自由、平等、财富、人权,这些在何伟看来天经地义的东西,在涪陵的那个年代却是如此稀缺,而人们却习以为常;虽然他一直在很克制的表达,但是我能感受到他文字中对于这些生命和这座小城的悲悯。好在,1996 年及以后很多年的国人,随着财富的增加、环境的改善、视野的扩大,也在不断适应这种视角的变化。想要获得鹰的视角,可能并不难,只要努力和鹰飞得一样高。江水恒流、小城常在,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是不断发生改变的,也有些东西是相对永恒的。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国人看中国

      何伟三部曲,我认为《江城​》最好,真情实感。非虚构纪实文学,欧美作家写的好,值得学习。表面上记述的是小事,但写好很难,很强的画面感,如同一部摄像机在静静记录,只是视角和素材的取舍,让读者自行价值判断,克制,不议论不旁白不下结论,而是呈现详细的 “事实”。作者来到四川小县城 “涪陵”,如同穿越,正因为他是外乡人,才能对本地人熟视无睹的生活景象,详细记录,娓娓道来。在现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写下自己的《江城​》,可惜作者在 25 年前没有意识到他是穿越回到美国的 20 年代,那是个朝气蓬勃发展的年代,那里正用倍速把他带回美国的今天,他以为的 “灾难” 都是历史的镜头回放,到了今天 2021 年,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 5-60 年代,有危机和挑战,但也蕴含机遇,也必将高速发展,悲观和乐观都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但思维角度会影响个人的选择,这是我觉得应该看这本书的理由。书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那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 贫穷、烂路、慢船。身为外国人,我在 1996 年至 1998 年间学会了热爱涪陵。令我心怀感激的是,我有机会记录了那些年的人和事。我会怀念我所熟悉的每一个地点。我同时心怀感激的,是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对于未来充满了乐观。本书成书于 2005 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值得我们重读此书,才能忆苦思甜)。作者在中国娶妻,成名,再到被中国礼聘,最终疫情离开中国。又一个史迪威离开了,“别了司徒雷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外眼中的中国

        一本老外描绘九十年代中国西南小城的书,现在读来或许有些过时,但趣味性不减,也十分真挚感人。作者对文字的把控是渐入佳境的。作者在涪陵生活仅仅两年,却对中国的种种观察细致入微,对文化差异带来的烦扰也有包容之心,真是令人敬佩。

          1
          评论
        • 查看全部61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