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

内容简介

本题重点文章《制造业开放创新趋势、问题和政策建议》《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完善我国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复兴路上的科学家精神 林同骥:一位视科研如生命的“锅炉工”
  • 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发展现状和展望
  • 海洋观测探测平台关键材料发展与展望
  • 水下观探测装备核供能方案的思考
  • 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能源供给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水下机器人应用及展望
  • 极地环境探测关键技术
  • 深海极端环境原位探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对策
  • 印太交汇区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国际计划回顾与展望
  • 制造业开放创新趋势、问题和政策建议
  • 完善我国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 无人机应用发展关键基础设施与低空公共航路网规划
  • 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 我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 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沙地生态恢复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 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
  • 政策速览(2022年6月)
  • 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顾党百年辉煌历史,高瞻远瞩、举旗定向,让我心潮澎拜、倍感鼓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百年前的中国,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现在的中国已实现小康;百年前的中国经济衰败,如今的中国可以在疫情期间实现经济正增长,如今的中国令人瞩目。这百年间的进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奋斗。如今,正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新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要更加努力奋斗,发扬革命先辈的 “红色 " 精神,扬起时代风帆,去乘风破浪,描绘新中国的新蓝图!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前,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迫切需要坚持 “开放合作、绿色低碳、价值共创、协同发展” 基本原则,推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开放创新合作,提升制造业开放创新发展能力。文章总结全球制造业开放创新趋势,分析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制造业开放创新的政策与举措,梳理中国制造业开放创新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开放创新的政策建议:(1)加强协同研发体系与能力建设,提升制造业技术供给能力;(2)加强协同设计体系与能力建设,提升制造业市场响应能力;(3)加强协同生产体系与能力建设,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4)加强协同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方向;(5)加强协同发展生态与环境建设,推动制造业开放创新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球海洋观测探测技术发展和观测网络建设浅析

        海洋观测探测技术是以观测海洋现象、探测海洋目标为主要目的,利用声、光、电、磁等传感器及其平台,对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参数进行感知和分析的一系列技术的统称 [3]。海洋观测探测技术主要包括海洋遥感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海洋船载观测技术、海洋浮标潜标技术(锚泊浮标、漂流浮标、潜标等)、海底观测网技术、海洋机器人技术(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等。面向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国家海洋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全球海洋强国纷纷推出海洋战略计划,加大对海洋观测探测的投入力度,组织实施长期或者阶段性的海洋观测探测研究计划,开展系统科学研究。全球海洋观测探测计划,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计划(TOGA)、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全球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计划(ARGO)、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GOOS)、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等 [4]。全球海洋观测探测网络,主要包括:美国海洋观测网(OOI)、加拿大海底观测网(ONC)、欧洲海底观测网(EMOS)、日本海底观测网(DONET S-net)、中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等 [5]。全球海洋观测探测网络呈现区域与全球相结合,持久性业务化观测系统与科学观测试验计划相结合,科学考察船、沿岸台站、浮标、潜标、海床基、海底有缆网络、遥感卫星和通信网络等多种观测通信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统一、通用的数据标准整合各种观测手段进行协同工作,形成覆盖近岸、区域、全球海域的空天海地一体化观测探测网络。目前,建立多学科、分布式、网络化、互动式、综合性的智能立体观测网成为发展趋势。我国的海洋观测探测是在充分参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学考察船队伍不断扩大,形成了 “向阳红”“东方红”“雪龙”“实验”“科学”“探索”“创新” 等系列科学考察船体系,组建了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建立了面向科学研究和业务化应用的海洋野外台站网络,构建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和海洋监视监测三大系列海洋卫星,初步形成了以中国自主卫星为主导的海洋空间监测网,构建了卫星海洋遥感业务化应用体系;发展了温盐深剖面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大型浮标等传感器、观测设备和观测平台,构建了载人潜水器、遥控水下机器人和自主水下机器人的谱系化装备体系;针对中国近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北极等,组织实施了中国近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服务于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大洋资源环境调查专项,以及极地科学考察等;积极参与海洋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进展 [6-11]。“十四五” 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建设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国科学家提出的 “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健康海洋” 等重大科学计划正在稳步推进 [12,13]。这些重大计划、项目与装置的顺利实施和建设,将对推动我国海洋观测探测领域从 “跟跑”“并跑” 到 “领跑” 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科技智库类期刊,其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是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点媒体平台。该刊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的研究报告,以及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的评述。以科学家深厚的科学积累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宏观战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并更广泛、更有效地向社会和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