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条约的视角,重读中国近代史。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本书从全球史的视角,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和先行研究成果,对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不平等条约之形成背景、过程和影响做了细致的梳理,用一种比较新颖的角度来重读中国近代史,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来重新认识已经为读者所熟悉的历史事件,给阅读增加了新鲜感,给历史认识增加了新的维度。

该书语言通俗易懂,灵动活泼,为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前言
  • 第一部 妥协
  • 第一章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始末
  • 第一节 沙俄东扩的前奏
  • 第二节 双头鹰袭来
  • 第三节 哈巴罗夫与中俄的初次交锋
  • 第四节 松花江与黑龙江之战
  • 第五节 早期中俄外交
  • 第六节 巴伊科夫使节团
  • 第七节 根特木尔叛逃和斯帕法里访华
  • 第八节 大战之前的中国形势
  • 第九节 雅克萨之战
  • 第十节 准备议和
  • 第十一节 西洋传教士的介入
  • 第十二节 中俄正式谈判与条约的签订
  • 第二章 雍正时期的中俄关系——《恰克图条约》
  • 第一节 彼得大帝的征服欲和蓄谋已久的侵略
  • 第二节 “后尼布楚时代”的摩擦
  • 第三节 谈判的基础——扩大的经济贸易和试探性的出访
  • 第四节 风云突变——中俄贸易的中断和伊兹玛伊洛夫访华
  • 第五节 萨瓦访华
  • 第六节 隆科多
  • 第七节 《恰克图条约》
  • 第二部 沉沦
  •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
  • 第一节 驶向天朝
  • 第二节 致命的自负
  • 第三节 走向近代的障碍
  • 第四节 海关腐败与行商贸易
  • 第四章 禁烟与战争
  • 第一节 “两厢情愿”的鸦片贸易
  • 第二节 摇摆不定的禁烟政策
  • 第三节 帝国前途系于一念
  • 第四节 钦差大臣与广州禁烟
  • 第五节 查理·义律和“他的”战争
  • 第六节 钦差大臣的误判和战争的爆发
  • 第七节 “剿”“抚”未决
  • 第八节 “剿抚并重”
  • 第九节 广州谈判
  • 第五章 中英《南京条约》
  • 第一节 虎门之战
  • 第二节 谈判吧,羸弱的帝国
  • 第三节 南京城下的帝国斜阳
  • 第四节 寻不着根源的耻辱
  • 第六章 陷入泥潭——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 第一节 鹰窥南海与花旗西来
  • 第二节 和大清国建交已是刻不容缓
  • 第三节 谋定而后动——狡诈的美式侵略
  • 第四节 “诈骗准将”加尼和“伪善专使”顾盛
  • 第五节 不战而屈人之兵——顾盛与中美《望厦条约》
  • 第六节 一体均沾
  • 第七节 未得其时的守成之君
  • 第三部 崩溃
  • 第七章 帝国兴废,在此一战——《天津条约》
  • 第一节 谜一样的帝国总督
  • 第二节 “入城”的纠结——情绪战胜理智
  • 第三节 举国的误会
  • 第四节 修约,您倒是直说啊
  • 第五节 “亚罗号事件”与“西林教案”
  • 第六节 亚罗战争和“海上苏武”
  • 第七节 亮出帝国之剑——决战于大沽口外
  • 第八节 要约不信——举国不服的《天津条约》
  • 第八章 北疆崩垮——中俄《瑷珲条约》
  • 第一节 帝国北方的危机
  • 第二节 穆拉维约夫
  • 第三节 南方的起义与北疆的崩溃
  • 第四节 爱新觉罗·奕山
  • 第五节 丧权辱国
  • 第九章 全面崩溃——《北京条约》
  • 第一节 决心再战
  • 第二节 僧格林沁
  • 第三节 罕见的大胜
  • 第四节 疯狂的反扑
  • 第五节 首都沦陷
  • 第六节 《北京条约》
  • 第十章 虎口夺食——中俄《伊犁条约》
  • 第一节 辛酉政变和洋务运动
  • 第二节 帝国西北,再起波澜
  • 第三节 “李、左之争”和新疆的收复
  • 第四节 误国的崇厚
  • 第五节 曾袭侯与中俄《伊犁条约》
  • 第十一章 梦断春帆楼——中日《马关条约》
  • 第一节 日本人的试探
  • 第二节 “东学党起义”和日本的介入
  • 第三节 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
  • 第四节 陆路的溃败与海军的覆灭
  • 第五节 中日《马关条约》
  • 第十二章 刺向帝国的心脏——《辛丑条约》
  • 第一节 最后的挣扎——“戊戌变法”
  • 第二节 义和团
  • 第三节 “庚子事变”与《辛丑条约》
  • 尾声
  • 后记 历史的旋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