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收录三十篇论文,反映了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研究动态与学术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为第二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的研究论文集,是继首届文章学会议论集《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之后推出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全书收文三十余篇,议题涵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理论范畴、研究方法、新见史料、文体学研究、作家作品阐释及中国文章学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等多个方面。

其中关于文章学内涵的商榷讨论最见精彩,各家观点相异,持之有故,然又本着客观理性的原则自由交锋,充分体现了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从而推动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的理论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对当前文章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 一、 关于文章学的定义
  • 二、 关于文章学的内涵
  • 三、 关于文章学的起源、发展与成熟
  • 四、 关于文章学研究与文章研究之区别
  • 中国文章学成立与古文之学的兴起
  • 一、 何谓“中国文章学”
  • 二、 文章观念的成熟与文章学的成立
  • 三、 古文之学的成立及影响
  • 四、 宋代以后“文章”观念的复杂性
  • 五、 宋代文章学与中国文章学
  • 六、 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 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
  • 一、 古代“文章学”界说
  • 二、 学术体系中的古代文章学
  • 三、 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研究的意义
  • 论新时期文章学研究的历程、特点及其意义
  • 一、 新时期文章学自觉期的特点
  • 二、 新时期文章学发展期的特点
  • 三、 新时期文章学兴盛期的特点
  • 四、 新时期文章学研究的意义
  • 语言的权力:文白之争与文章学困境
  • 救亡与启蒙:文白之争的文化语境
  • 文白之争的文学转向
  • 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错位:缺乏交集的论辩
  • 中国古代假传初探
  • 《文心雕龙·檄移篇》考辨
  • 汇校全部唐赋的可贵努力
  • 一、 《全唐赋》的成立与赋作存录
  • 二、 《全唐赋》之校勘
  • 三、 《全唐赋》之辨伪
  • 四、 《全唐赋》之作者小传及编次
  • 五、 《全唐赋》的索引
  • 六、 结论
  • 附录 对于陈尚君教授《<全唐赋>述评》的一些回应
  • “述”体的确立与推扩
  • 前言
  • 唐以前“述”体的书写样态
  • 唐代“述”体的书写样态
  • 韩愈寓居宣城考论
  • 一、 韩家与宣州之关系
  • 二、 寄庄户生活方式与宣州苦读
  • 三、 宣州获荐与古文派传承
  • 论韩愈的骈文创作及其与古文的关系
  • 韩愈古文创作论新探
  • 一、 前言
  • 二、 “言、文”之说的历史脉络
  • 三、 期于“古之立言者”
  • 四、 如何“自立为文”
  • 五、 结论
  • 柳集“骚”类文与柳宗元的“天人观”
  • 一、 “骚”类文:骚体文学的创变与独特的宗教仪式结构
  • 二、 屈骚传统与柳宗元天人观
  • 新出土唐杨收墓志笺证
  • 一、 志文笺证
  • 二、 申论
  • 论宋代内外制的礼仪功能与审美性能
  • 一、 两制的政治功能与礼仪功能
  • 二、 两制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 三、 两制的客观化与主观化
  • 宋人自编集的文体分类编次意义
  • 一、 四家集的编辑过程
  • 二、 唐、宋别集的体类编次比较
  • 宋代文格与《黼藻文章百段锦》
  • 一、 宋代文格的出现
  • 二、 《百段锦》:独特的选文体例
  • 三、 十七格:文格的分类
  • 四、 九十九格:文格专论
  • 五、 余话
  • 略论欧阳修的书简
  • 一、 沟通媒介
  • 二、 角色意识
  • 三、 文化使命
  • 论二苏贤良进卷
  • 一、 苏轼、苏辙举“制科”经过
  • 二、 苏氏兄弟的《应诏集》及相关文章
  • 三、 嘉祐时期的学术与政治动向
  • 四、 贤良进卷的文风
  • 五、 附录:“苏门”弟子的“进卷”
  • 范浚“论道文”刍议
  • 从身体角度重论苏辙养气说的思想渊源
  • 一、 养气之法:从集义、读书到阅历
  • 二、 地理—人气的地理人类学思想
  • 南宋科举、道学与古文之学
  • 一、 科举、道学与古文:南宋知识话语的内在区隔
  • 二、 南宋古文之学成立的因缘
  • 三、 晚宋古文话语与道学话语之绾合
  • 四、 陈耆卿与车若水:转向道学的晚宋古文家
  • 五、 结语
  • 南宋禅四六论略
  • 一、 南宋禅四六概貌
  • 二、 南宋禅四六:东坡四六之遗响远韵
  • 三、 贵族化与世俗化:南宋禅四六的两种并行走向
  • 四、 南宋禅四六之文献价值
  • 五、 南宋禅四六于中外文学之影响
  • 论叶适墓志文创作的新变与成就
  • 一、 引言
  • 二、 “文章家大典册”:叶适的墓志文体观
  • 三、 “随其资质与之形貌”:叶适的墓志创作
  • 四、 余论
  • 日本汉籍视域下的文话研究
  • 一、 和刻本中国文话:《文则》与《文章欧冶》
  • 二、 汇编与注释:日本文话对中国文话的接受
  • 三、 华风与和习
  • 四、 日本文话与古文辞之争
  • 五、 结语
  • 《文章轨范》在日本
  • 一、 《文章轨范》与古义堂
  • 二、 同志会的开设与活动
  • 三、 伊藤仁斋的文章观与学问的形成
  • 四、 《文林良材》所示的古文作法
  • 五、 贝原益轩的文章学说及其文章
  • 六、 拟古文的典范
  • 七、 《源氏物语》之文的评价基准
  • 八、 平易明快之和文的诞生
  • 宋人古文选评之楷范
  • 一、 《崇古文诀》的选文倾向
  • 二、 《崇古文诀》的文章评点体例及特色
  • 三、 《崇古文诀》的文学批评倾向
  • 四、 《崇古文诀》的价值及影响
  • 论明人对深化欧文研究的贡献
  • 一、 《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贡献
  • 二、 明代古文选本对欧文的评说
  • 三、 明代文话著述对欧文的论析
  • 《古赋辩体》与明代辨体批评
  • 文化与文学:“义理、考据、文章”说的双重考察
  • 论桐城派的骈文态度
  • 一、 先驱者的轻视
  • 二、 创始者的关注
  • 三、 后学者的认可
  • 论钱谦益之诗文“茁长于学问”与欧阳修经史之学的关系
  • 一、 诗文“茁长于学问”是钱氏文学思想的核心
  • 二、 “学问”的内涵:“经经纬史”与推尊“史中之经”
  • 三、 经经纬史与欧阳修经史之学的关系
  • 四、 结语
  • 论《洪平斋四六笺注》及其文章学意义
  • 一、 徵典释语:《洪平斋四六笺注》的价值
  • 二、 错文乱序:《洪平斋四六笺注》的疏失
  • 三、 审美的程式化:《洪平斋四六笺注》与南宋后期启文的内在结构
  • 吴曾祺的文章学理论及其价值
  • 一、 吴曾祺及其文章学著述
  • 二、 吴曾祺的文章学理论体系
  • 三、 清末民初文章学著述之比较
  • 论唐文治对文章选韵法的讲求及其教学背景
  • 日本江户明治时期文章学著作对中国近代文章学理论的影响
  • 一、 日本近代文章学环境与《古文辞通义》的域外思想资源
  • 二、 《古文辞通义》中日本近代文章学著作的引用情况及书目提要
  • 三、 江户明治时期文章学著作对《古文辞通义》文章学理论的影响
  • “第二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 一、 理论探索与学科建构
  • 二、 独特视域与综合背景
  • 三、 新见材料与方法借鉴
  • 四、 “弱势”文体与经典文论
  • 五、 作家作品与文学流派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