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了解中国鬼的观念与文化,从而深入洞察历史与人心。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它在广被接受的文化话语体系或宏大叙事中并不明显。然而,这个阴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认识中国,洞察历史与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

在早期中国,人们认为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长什么样?人们如何认知和对待鬼,如何想象它们与生人的关系?鬼在信仰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文学、艺术,并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鬼变得可怕?是什么让它们充满恶意?又是什么让它们也很脆弱?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温和的方式谈论鬼,以及为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宗教、历史、社会理论、心理认知等多角度,追溯了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存在的鬼观念;并将中国的鬼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鬼进行比较,揭示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
  • 序言
  • 中译本序
  • 第一章 鬼:人性的另一面
  • 论鬼
  • 鬼的跨文化类型
  • 探索早期中国的鬼
  • 本书章节说明
  • 第二章 早期中国鬼的初迹
  • “鬼”的含义与起源
  • 鬼的形象
  • 鬼与人的关联
  • 仪轨与驱鬼
  • 墓葬仪式
  • 日常生活中的驱鬼仪式
  • 鬼概念的宗教与社会背景
  • 第三章 帝国规制与在地变化
  • 秦汉官方宗教的本质
  • 秦汉时期的鬼信仰
  • 傩:驱鬼之术
  • 鬼与阴间
  • 鬼形象的变化
  • 第四章 启明幽暗的鬼故事
  • 追寻志怪中的鬼
  • 鬼的类型
  • 直抒胸臆的鬼
  • 容易受伤的鬼
  • 女鬼
  • 寻仇的鬼
  • 善意的鬼
  • 待助的鬼
  • 任性的鬼
  • 志怪文学的创作理念
  • 正义
  • 道德
  • 诙谐与怀疑
  • 鬼作为宗教信仰的传播媒介
  • 志怪故事的宗教意涵
  • 第五章 早期道教文化中的鬼
  • 道教信仰中鬼的起源
  • 鬼的形象
  • 驱鬼仪式
  • 新鬼,抑或旧鬼?
  • 第六章 早期中国佛教对鬼的降伏
  • 早期佛教文本中的“鬼”
  • 早期佛教对鬼的降伏
  • 诵佛号,唱佛经
  • 使法器,办法会
  • 僧为法身
  • 与在地信仰系统的竞争
  • 比较佛教中鬼的起源
  • 第七章 比较研究视野下的中国鬼现象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现代汉语中,“鬼” 的概念或术语经常出现,尽管如今人们可能并不真正相信有鬼。我们经常听到诸如 “见鬼”(当不可思议或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鬼打架”(无能或不负责任的人闹成一团的混乱局面)、“鬼迷心窍”(一个人的心智被鬼迷惑)或 “鬼话连篇”(胡说八道)等说法。所有这些表达都暗示了一种普遍的看法,即 “鬼” 一词具有负面含义,是邪恶或有害的。它给人们带来混乱、恐惧和焦虑,更不用说鬼魅般幽灵所能造成的真正伤害了。不过也有兼具鬼和神、意思较为中性的用词,它们通常表示一定的敬畏和惊奇。例如 “鬼神莫测”(鬼和神都不能预测)、“鬼斧神工”(使用鬼的斧头和神的工艺技术才能完成,意指器物的工艺水平极高)或是 “神出鬼没”(如同神一样的出现,鬼一般的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当 “鬼” 一词单独出现在文本或对话中时,通常具有否定意义,但当它与 “神” 一词连同出现,其含义通常是中性的,且实际上可能与神具有相同意义。这与古代文献中 “鬼” 和 “神” 这两个词的使用方式有所关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几十页的参考文献再次提醒我:没有考察就没有发言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新星出版社

      成立于1989年,新星以精品立社。旗下拥有“午夜文库”“幻象文库”两条重点产品线,是国内推理和科幻文学出版的领先平台。同时,策划推出了《重新发现社会》《传家》《失控》等一批非虚构类精品图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强大的作者、译者队伍。目前已经签约海内外作家、学者数百人,国际上近90%的推理小说大师均落户新星。新星拥有专业的翻译、编辑和设计团队,不懈努力,为读者持续推出图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