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透过米芾笔记,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

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

因此,通过著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

作为著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本笔记闻名于史。

本书通过对其生平及著述的考察,米芾在宋前艺术著述的基础上,思考艺术著述的写作体例和艺术史论研究中的叙事对象问题,放弃了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观“叙史”品评体例,逐渐建构起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微观“叙事”模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米芾与艺术史的微观叙事
  • 导论 笔记体艺术著述的叙事转向: 由宏观“叙史”到微观“叙事”
  • 第一章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学术情境与个人取向
  • 第一节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学术语境
  • 一、宋代士人游艺鉴藏的社会风尚
  • 二、宋代公私艺术著述的历史文化动因
  • 三、宋代艺术品评的叙事转向
  • 第二节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个人条件与取向
  • 一、米氏家风与米芾的艺文志趣
  • 二、米芾的仕途、交游及艺术见闻
  • 三、米芾艺术品藏录的笃好与志向
  • 第二章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视域转向: 从艺术家到艺术作品
  • 第一节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对象
  • 一、艺术作品类
  • 二、艺术家行迹及创作活动类
  • 三、艺术工艺类
  • 第二节 米芾艺术史的微观叙事转向
  • 一、目的转向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艺术作品为中心
  • 二、内容转向从为艺术家作传到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品鉴
  • 三、语言转向从抽象性文学语言到纪实性、通俗化描写
  • 第三章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问题转向 从原作、原物到原意
  • 第一节 基于原作的古法追寻与历史新见
  • 一、从取法角度论原作精神
  • 二、从变革角度论艺术原意
  • 三、从传统角度论时俗流弊
  • 第二节 妙物真性与原意探寻
  • 一、作品“气格”与境界的优先
  • 二、风格归因与年段叙事理念
  • 三、作品真伪与辨别方法
  • 第三节 清玩之物与生命精神
  • 一、书画用纸:选择个体自由表达的最佳载体
  • 二、赏鉴之印:艺术家对书画等级的标榜
  • 三、装褫工艺:书画流芳的重要门径
  • 四、悬画:对艺术作品审美属性的尊重
  • 第四章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方略
  • 第一节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时间特征
  • 一、篇章的编排:米芾艺术著述的行文次序及其时间意识
  • 二、时序的设计:米芾艺术史的叙事时间顺序
  • 三、详略的调节:米芾艺术史的叙事节奏
  • 第二节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空间意涵
  • 一、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与地志物理空间的呈现
  • 二、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对宋代社会文化空间的投射
  • 三、米芾书画舫的微观空间建构
  • 第三节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视角
  • 一、视角之意义:功能与类型
  • 二、米芾在视角运用上的变异与突破
  • 第五章 米芾艺术史微观叙事的学术价值
  • 第一节 个体经验与艺术史论研究的路向拓展
  • 一、“唐宋变革”历史场景中的唐宋艺术转型
  • 二、转型思潮下米芾对个体经验的重视
  • 三、基于个体经验的艺术史微观叙事开始张扬
  • 第二节 对文人艺术创作、鉴赏、杂著风气的推动
  • 一、将文人艺术创作的写意精神推至新高度
  • 二、米芾的艺术鉴赏标准对文人画价值观形成的先导作用
  • 三、助推宋代笔记、随笔等杂著文体的涌现
  • 第三节 微观叙事模式在后世的传衍
  • 一、宋后艺术著述对微观叙事写作体例的继承
  • 二、近当代艺术史写作方法对微观叙事的充实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