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6.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2千字
字数
2023-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畅销书《县乡中国》姊妹篇,从田野调查中理解县乡教育现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揭示县域教育运行状况、聚焦县乡学子困境与前途的调查研究著作。
作者们通过对县乡学校、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及基层社会的全方位调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学校的运转、教师的想法、家长的诉求、学生的心态、政策的执行等教育一线状况,探寻县域教育的现状、问题、前途。
书中重点探讨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比如超级中学、县中衰落、分班管理、校长治校、学生沉迷游戏、校园欺凌、非教学任务大增、青少年抑郁、家校关系、陪读妈妈、“双减”政策及其执行、普职分流、寄宿制、“教育新城”等。
书中提出了县中、乡校、村小的教育发展模式,认为三者构成当下的县域教育体系,既公平又有效率,明确反对对小规模学校过度投入。
书中对超级中学跨区域招生进行了批评,认为超级中学制造了教育竞争压力和全民教育焦虑。书中对“县中塌陷”做了深刻解剖,认为县中承载着县乡大多数孩子的希望。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从时代变迁中阐明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教育需求、教育运行等方面的变化,涉及县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生活经验中关注县乡的孩子们,是中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 前言
- 一 如何办好县中与乡校
- 县域教育:民生性是最本质的属性
- 江苏县中高考何以胜过南京市高中:县中模式解析
- 县中何以衰落
- 为什么要差异化分班:一所县城中学的分班管理
- 从倒数第二到全市前十:一所乡镇学校的“逆风翻盘”
- “乡校模式”: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 “没有未来”的教学点撤并难在哪儿
- 撤点并校:保持乡村学校的适度规模
- 二 网络社会中的孩子们
- 乡镇初中里的那些“不可教者”
- “读书改变命运”:乡镇初中学生可不这么认为
- 陷进手机里的留守儿童
- 与网络小说有关的少年时代
- 无声的暴力:一起高中校园欺凌事件剖析
- 避免校园欺凌:分配好学生的时间与精力
- 青少年抑郁:痛苦没有被及时分享
- 孩子为谁而学
- 三 陪读妈妈与家校关系
- 高精神压力下的陪读生活
- 县城陪读妈妈:形成原因与社会风险
- 城乡家庭对学校惩戒权的不同接受度
- 作为家校之间桥梁的家委会
- 校园正义维护:家校深层次互动是关键
- 家校关系的公共基础:校社关系
- 四 “双减”之后
- “双减”之后:城乡学校表现大不同
- “双减”之后农村家庭的得与失
- “双减”背景下不同阶层家庭课外管理再分化
- “我们都是兼职做老师的”:防止非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学
- 学校的非教学任务为何会大量增加
- 五 县域职教的困境与希望
- 普职分流:家长难以接受的是孩子失去发展机会
- 随人口流动而来的县域职教新任务:“养成教育”
- 县域中职如何发展:从人才教育到人本教育
- 中西部地区职校发展困境: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 生源输送与人力派遣:中西部地区县域中职的生存之道
- 产教融合: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验
- 避免县域中职教师职业倦怠:职教发展的重要一环
- 管理中职班级的实践艺术
- 六 为了孩子人生起点的公平
- 供需错位:义务教育均衡工作要准确把握乡村家庭需求
- 乡村教育生态变迁:家庭、学校、社区等主体的运作逻辑变化
- 镇域中心校: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
- 寄宿制: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优势举措
- 县级政府为何热衷搞“教育新城”
- “县管校聘”政策的实践悖论
- 民办学校的优势与限制
- 民办学校的“狂飙突进”与策略主义
- 为何有些农村地区不重视教育: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不同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