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现代法治与刑法研究需构建科学刑法体系,提倡精确入罪与审慎解释,关注犯罪新概念及错案当事人。

内容简介

现代法治的土壤和刑法研究的革新必然促成并召唤一套科学的刑法体系的诞生。这也成为本命题研究展开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期许。本书提出构设刑法科学体系要秉承刑事一体化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软刑法、民族刑法、权利刑法等刑法新形态;提出刑法能力、刑法情绪、刑法原因力、刑法因果场等新概念;主张在圈界刑事法网时,要论证刑法生成的正当性,尽量在指标体系指引下让“入罪”更为精准与科学,并结合重婚罪、寻衅滋事罪等几种具体罪名予以说明;考察了刑法运行过程和适用之后刑事司法案件的实践样态及其中所涉及当事人的具体感受;提倡刑事法官解释刑法文本应当谨慎,不可随意扩张解释;提倡善待刑事错案中的当事人;提出了显在犯罪、乡村犯罪、消费犯罪几种新概念,并顺及考察了犯罪学视域中的被害人情结,及其对刑法运行的影响。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导论 刑法科学化命题的提出
  • 第一节 刑法科学化界定
  • 一 刑法科学化与相关概念厘定
  • 二 刑法科学化的概念与内涵
  • 第二节 科学要素在刑法中的流变与传承
  • 一 科学精神在传统刑法中的萌芽
  • 二 科学思想在近代刑法中的凸显
  • 三 科学原则在现代刑法中的确立
  • 第三节 刑法科学化的基础
  • 一 科学精神:刑法科学制定的思想基础
  • 二 科学技术:刑法科学制定的物质基础
  • 三 科学论证:刑法科学制定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刑法新样态
  • 第一节 软刑法
  • 一 软刑法的提出
  • 二 软着陆:软刑法的出场形态
  • 三 软干预:软刑法的运行机制
  • 第二节 民生刑法、权利刑法、宽容刑法
  • 一 国家刑法到民生刑法的转向
  • 二 权力刑法到权利刑法的转向
  • 三 仇恨刑法到宽容刑法的转向
  • 第三节 民族刑法
  • 一 刑起于兵:民族刑法的萌芽
  • 二 原生与共融:民族刑法的形成与发展
  • 三 从习俗到规范:民族刑法文明化的路径
  • 第二章 刑法学新概念
  • 第一节 刑法能力
  • 一 命题的提出
  • 二 刑法的生成能力
  • 三 刑法的运行能力
  • 四 刑法的创新能力
  • 五 结语
  • 第二节 刑法情绪
  • 一 情绪、情结:刑法普及的两个重要心理暗示
  • 二 民众刑法情结的恶性倾向
  • 三 民众良性刑法情结的功能
  • 第三节 刑法因果关系之原因力
  • 一 原因力界说
  • 二 原因力作用的空间、传杆及落脚点
  • 三 功能与适用:原因力理论的归结
  • 第四节 刑法因果关系之因果场
  • 一 因果场之构造
  • 二 因果场之分类
  • 三 因果场之功能
  • 第三章 刑法规制新见解
  • 第一节 刑法的生成
  • 一 经验抑或理性:刑法的生成动力与根据
  • 二 和议与认同:刑法的生成模式
  • 三 认知与规范:刑法的生成机制
  • 四 规制抑或指导:刑法的生成效能
  • 五 结语
  • 第二节 “入罪”的理由——基于指标分析体系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必要的说明
  • 三 一般理解的“入罪”标准
  • 四 “入罪”的科学当量——指标分析体系
  • 第三节 几种具体犯罪的刑法规制
  • 一 “人肉搜索”及刑法规制
  • 二 重婚罪内涵之实践检视
  • 三 “老鼠仓”的罪设及适用
  • 四 寻衅滋事罪向何处去
  • 第四节 刑事责任年龄确立标准新论
  • 一 忽视与正名:社会年龄与自然年龄的分野
  • 二 域内外的传统与现实做法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确立标准的启示
  • 三 影响与救济: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之后
  • 第四章 刑事司法新视域
  • 第一节 扩张解释、存疑有利被告与择一认定
  • 一 无法遏制的冲动:扩张解释的扩张本性
  • 二 真的有利于被告么?
  • 三 凭什么有利于被告?
  • 四 择一认定是对存疑有利被告论的加功么?
  • 五 结语:规则的例外
  • 第二节 带着镣铐舞蹈:典型司法案件的法社会学镜像
  • 一 司法案件被典型之后
  • 二 谁是绑架者:民意?媒体?
  • 三 谁被绑架了:司法?当事人?
  • 第三节 如何安放被害人——刑事错案纠正之后
  • 一 两个前提问题
  • 二 刑事错案中的被害人反应样态考察
  • 三 该如何安放刑事错案纠正后的被害人
  • 第五章 犯罪学新探索
  • 第一节 显在犯罪
  • 一 显在犯罪的概念化
  • 二 显在犯罪的表现形式
  • 三 显在犯罪的应对策略
  • 第二节 乡村犯罪
  • 一 中国乡村的聚落形态及其犯罪学启示
  • 二 中国乡村社会的几种灰色群体
  • 三 中国乡村犯罪样态的历史演进
  • 四 从“人”到“地”:中国乡村犯罪样态注意力的转移
  • 第三节 消费犯罪
  • 一 消费犯罪的界定
  • 二 消费犯罪的类型
  • 三 消费犯罪的属性
  • 四 结语
  • 第四节 被害人情结
  • 一 被害人情结的消极影响
  • 二 被害人情结的良性转化
  • 三 被害人良性情结的法治意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