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基建成重点,5G居核心地位

内容简介

新基建已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重点,2020年是5G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开局之年,5G成为新基建的核心领域。本书以新基建为主线,首先探讨了新基建相关的政策、内涵外延,并以5G的新基建属性为研究对象,回顾国内外5G商用的主要事件,并分析了与5G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商业模式、应用、合作竞争、创新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大部分都是为了5G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的建设运营,持续为千行百业提供物联网服务的。本书旨在为物联网从业者、投资机构、市场研究人员、ICT产业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目录

  • 封面
  • 前折页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专家热议:
  • 前言
  • 第1章 政策支持,5G 物联网新基建定位确立
  • 1.1 新基建概念首次提出
  • 1.1.1 以史为鉴:10 年前的危机,通信业不负众望
  • 1.1.2 两个关键词:内需、基础设施
  • 1.2 新基建提出一周年后的三个风向标
  • 1.2.1 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 1.2.2 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
  • 1.2.3 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
  • 1.3 疫情背景下新基建的作用
  • 1.3.1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投资作用凸显
  • 1.3.2 新型基础设施迎来初次“大考”
  • 1.3.3 从微观领域走向宏观领域
  • 1.4 切勿夸大甚至神化新基建
  • 1.4.1 探讨问题的基础:宏观经济和统计学基础知识
  • 1.4.2 多地几十万亿投资实在没有必要惊呼
  • 1.4.3 新基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盘子?
  • 1.4.4 新基建迎来首次考验,“长跑”特征明显
  • 1.5 理清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
  • 1.5.1 新基建提出的场合
  • 1.5.2 新基建的范畴
  • 第2章 商用加速,5G 时代已经到来
  • 2.1 美韩运营商争抢5G 商用“头彩”
  • 2.1.1 全球首个商用,韩国拔得头筹
  • 2.1.2 快速发展的“先行者”带来的启示
  • 2.2 中国5G 正式牌照提前发放
  • 2.2.1 产业链已为5G 商用准备就绪
  • 2.2.2 中国5G 发展的优势
  • 2.3 5G 新基建的中国速度
  • 2.3.1 运营商5G 建设的决心
  • 2.3.2 全国各地政府对于5G 高度支持
  • 第3章 基建投资,5G 部署运营的有效模式探索
  • 3.1 普遍服务也是新基建的一个重任
  • 3.1.1 普遍服务意义重大,100 年不回本也要做?
  • 3.1.2 普遍服务并非任性烧钱,也在探索合理投资模式
  • 3.1.3 普遍服务带来新内容
  • 3.2 规模化商用后我们需要建多少个5G 基站?
  • 3.2.1 流量:庞大用户基数,呼唤5G 应用和内容创新
  • 3.2.2 基站:结构变化见证通信业的代际变迁
  • 3.2.3 投资:关键时刻为经济增长带来贡献
  • 3.3 共建共享成为5G 新基建的主流趋势
  • 3.3.1 多样化共建共享的方式和技术
  • 3.3.2 源于3G 时代的共建共享在5G 时代扩大规模
  • 3.3.3 国内共建共享也有不少准备
  • 3.4 中国运营商树立5G 共建共享全球标杆
  • 3.4.1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全国共建共享大幕已开启
  • 3.4.2 室内覆盖共享频谱,推动5G 共建共享标杆完善
  • 3.5 谷歌基础设施最大“败局”带来的启示
  • 3.5.1 OPEX:体现资产管理运营商的实力
  • 3.5.2 谷歌光纤:颠覆者的“败局”,对5G 和物联网OPEX 的警钟
  • 3.5.3 多手段综合应用降低5G OPEX
  • 第4章 共性技术,5G 新基建落地实施的保障
  • 4.1 多种接入技术取长补短
  • 4.1.1 热点高容量场景,尽一切可能提升用户体验
  • 4.1.2 多无线接入的融合,5G 在包容中提升用户体验
  • 4.2 流量卸载保障5G 网络容量
  • 4.2.1 通过流量卸载来提升用户体验
  • 4.2.2 技术基础:无缝融合、无差异体验和终端支持
  • 4.2.3 商业基础:商业WiFi 运营商的新机遇
  • 4.3 微波技术支持的无线回传形成成本节约
  • 4.3.1 梦中梦:用无线回传无线
  • 4.3.2 对5G 无线回传占有率的积极预期
  • 4.3.3 不同玩家的态度不一
  • 4.4 频谱共享最大化稀缺资源的价值
  • 4.4.1 非技术因素加剧供需矛盾,呼唤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
  • 4.4.2 产业链重要参与者都没有缺席
  • 4.4.3 频谱共享在商用中已成为现实
  • 4.5 异网漫游实现低成本的网络共享
  • 4.5.1 物联网更容易实现异网漫游
  • 4.5.2 政策支持已经开始起步
  • 第5章 新模式探索,5G 催生前所未有的业务创新
  • 5.1 5G 固定无线接入打破宽带垄断
  • 5.1.1 宽带垄断,没有选择性带来的痛点
  • 5.1.2 成本与技术可行,FWA 成为5G 的重要应用场景
  • 5.1.3 FWA 提供的是选择,不是替代
  • 5.1.4 固定无线接入的重要工具:CPE
  • 5.2 5G 网络切片的创新高价值与商业模式
  • 5.2.1 5G 网络切片需要走向明确的商品化
  • 5.2.2 网络切片对运营商的价值也不应被夸大
  • 5.3 边缘计算成为云计算厂商角逐5G 的新战场
  • 5.3.1 云计算厂商不约而同因5G 边缘计算与运营商结盟
  • 5.3.2 从战略性退出到战略性拥抱,5G 网络需求驱动
  • 5.3.3 IT 和CT 互补融合,5G 网络从管道向服务化跨越
  • 5.3.4 云网边端协同,国内企业怎么做?
  • 5.4 开源生态5G 新玩家对通信设备商发起冲击
  • 5.4.1 主流运营商对OpenRAN 的支持
  • 5.4.2 增加运营商议价能力,但撼动现有格局为时尚早
  • 5.5 5G 私有网络为各行业领军企业带来新价值
  • 5.5.1 私有的LTE 网络可被视为5G 在特定行业中的重要先行者
  • 5.5.2 频谱政策松绑,5G 私有网络加速落地
  • 5.5.3 多形态部署方式,5G 私有网络为垂直行业服务
  • 第6章 低功耗大连接,5G 物联网先行者
  • 6.1 NB-IoT 已正式成为5G 标准
  • 6.1.1 吸纳NB-IoT 和eMTC 进入5G 物联网家族中
  • 6.1.2 NB-IoT 满足5G mMTC 要求,是成本收益下最优的选择
  • 6.2 运营商招标驱动NB-IoT 成本下降
  • 6.2.1 中国电信的“宇宙第一标”
  • 6.2.2 中国联通的300 万片模组招标
  • 6.2.3 中国移动的500 万片模组招标
  • 6.3 虚拟运营商在NB-IoT 上的探索
  • 6.3.1 极低资费,虚拟运营商不仅是“价格屠夫”
  • 6.3.2 通过对eSIM 的管理破解连接的痛点
  • 6.4 低功耗大连接多形态,无处不在的通信
  • 6.4.1 向“无人区”延伸,NB-IoT 增强5G 覆盖能力
  • 6.4.2 新形态的NB-IoT 部署方式,补齐连接空缺
  • 6.5 NB-IoT 承担5G 低功耗大连接重任初见成效
  • 6.5.1 规模化落地,形成示范效应和商业验证
  • 6.5.2 抗击疫情中爆红的NB-IoT 产品
  • 6.5.3 加速2G 退网,推动NB-IoT 成为蜂窝物联网连接主力
  • 第7章 守旧与变革,5G 时代各主体的物联网新基建
  • 7.1 未来“互联网女皇报告”或许会发现新趋势
  • 7.1.1 通信基础设施上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
  • 7.1.2 持续下降的通信价格降低了互联网应用门槛
  • 7.1.3 带动产业互联网发展:5G 物联网赋能国民经济全行业
  • 7.2 互联网巨头或许不适合建设运营网络基础设施
  • 7.2.1 监管机构会发放基础电信运营牌照吗?
  • 7.2.2 前车之鉴,网络运营的重资产模式不符合互联网企业风格
  • 7.2.3 网络建设运营的成本和应用匮乏这笔账怎么算?
  • 7.2.4 需要考虑给合作伙伴留一条活路
  • 7.2.5 不做网络运营商,对互联网巨头物联网布局并无损失
  • 7.3 互联网巨头进入物联网的生意经
  • 7.3.1 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作为标准布局的起步
  • 7.3.2 灵活性部署更符合互联网“轻资产”的风格
  • 7.3.3 传统厂商和行业用户的入口,促进“互联网+”落地
  • 7.4 阿里大手笔布局物联网新赛道
  • 7.4.1 广域网络管理平台切入“管”侧
  • 7.4.2 获取LoRa 芯片授权,形成“端”侧基础设施
  • 7.5 腾讯物联网开发生态的布局之道
  • 7.5.1 打破非授权频谱物联网创新的瓶颈
  • 7.5.2 两大关键词,腾讯在LoRa 领域的探索路径
  • 7.6 5G 时代物联网能否给运营商带来新的增长点
  • 7.6.1 运营商的“奢侈业务”
  • 7.6.2 寻找超越连接的价值:从连接到解决方案
  • 反侵权盗版声明
  • 后折页
  • 封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