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现代天津因开埠而成为华北商业中心,提供给文人群体以多重而丰富的活动空间。

内容简介

本书以活跃于天津的四个文人群体为主要对象:以“高雅”文化自居的传统士绅、新式教育背景下的南开师生、报业传媒中的职业编辑、市民趣味的通俗小说家为研究对象,展现四个群体如何自我调适以面对城市化,并努力拓展出自己的文化空间。

通过考察文人群体,本论文还试图探讨城市对文学生产的作用,进而探讨文人书写与交往中如何塑造城市,由此展开“城”与“人”关联与互动思考。

文人群体给天津带来独特的“神”与“味”,展示出与北京、上海有所差别的“天津性”,其设想与活动还改变了天津的空间构成,直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结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 导论
  • 一 天津物质空间的形成与演变
  • 二 从“沽”到“津”:天津城市意象的形成
  • 三 现代天津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文人群体的集结
  • 四 “双城”视野与“天津性”
  • 第一章 雅集、城南诗社与传统文化空间的重整
  • 一 城南诗社与盛大的雅集
  • 二 城南诗社的历史资源及其独特性
  • 三 乡土认同融入现代城市中的自我调适
  • 四 传统空间的现代转化
  • 第二章 南开新剧团与新文化在城市里的别样展开
  • 一 “勇可嘉而识与技均不足”的学校剧团
  • 二 剧本内外:描绘人情世态与模拟知识者
  • 三 小舞台与大世界:剧场与话剧观念更新
  • 四 功能转换:话剧的期待与被期待的学校剧团
  • 第三章 《北洋画报》与天津娱乐空间的分化
  • 一 “地位”与“趣味”相交织的“同人”画报
  • 二 “以艺术之眼光”与“以兴趣寄托精神”
  • 三 舆论引导的手段与得失
  • 四 城市阶层与文人群体的共识:被选择的京剧
  • 第四章 通俗小说家与天津城市底色
  • 一 城市空间与小说题材
  • 二 “天津”的确立与立场的选择
  • 三 描摹市井娱乐与风土习俗
  • 四 表现市民生活的贡献与局限
  • 第五章 “双城记”里的文人与天津的文化定位
  • 一 面目模糊背后的“畿辅心态”
  • 二 “雷雨”天津与“故都”北平
  • 三 “田园城市”:“物质建设方案”里的精神内涵
  • 四 “津味”的余韵流传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城南诗社成员概况(底注已有的在此省略)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