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研究解读壮族作家创作的发生发展,深入探讨当代壮族文学在广西乃至中国文学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气度、风格与特征。

内容简介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理论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进行地理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这是考察一定地域和时期内人的地理观和宇宙观,深层次上,则是在探析人的自我生存体验和人生哲学观。

本书以文学地理学为理论背景,考察壮族作家的出生地、游学地、居住地及其与创作的关系,考察壮族作家群体的汇合、形成、发展的文化成因,探究壮族文学在新世纪大放异彩的文化动力,并将壮族作家放到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中进行考察,探讨壮族作家在新世纪是怎样通过转型创作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学、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绪论
  • 一、文学与地理的交融共生
  • 二、城市与乡村的对望自审
  • 三、人文与生态的心灵感悟
  • 第一章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
  • 第一节 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一、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兴起
  • 二、文学地理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三、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实绩
  • 第二节 文学研究空间的重新发现
  • 一、关注作家群体的地理版图
  • 二、还原作家重构的时空场景
  • 三、揭示作家隐秘的心灵世界
  • 第二章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壮族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壮族文学的地理版图
  • 一、壮族: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 二、壮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中的独特位置
  • 第二节 20世纪壮族文学的历史回望
  • 一、20世纪上半叶:壮族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
  • 二、20世纪下半叶:壮族文学的兴盛与发展
  • 第三节 新世纪壮族文学的转型与突破
  • 一、新世纪壮族文学概览
  • 二、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的表现
  • 第三章 主体身份的转换
  • 第一节 写作改变人生命运
  • 一、文学改变命运
  • 二、命运照进文学
  • 第二节 集结在文学的旗帜下
  • 一、从公务员走向作家
  • 二、从媒体人走向作家
  • 三、从各行各业走向作家
  • 第三节 壮族女性作家的崛起
  • 一、女性小说创作的新突破
  • 二、女性诗歌创作的新成就
  • 三、女性散文及报告文学创作的新收获
  • 第四章 审美精神的嬗变
  • 第一节 从民族审美到人性表达
  • 一、韦俊海:人性彰显与生态关注
  • 二、李明媚:寻找春天的女子
  • 三、庞俭克:散文中的人性显露
  • 四、大朵:诗歌中的生命感悟
  • 第二节 从生存现状到文化反思
  • 一、民族魂的追溯与诠释:黄神彪与他的“花山”系列
  • 二、壮族文化的认同与反思:黄少崇与《在母语中死去》
  • 三、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王云高与《复活》
  • 四、家庭伦理书写与社会文化的冷静思考:石才夫与他的散文创作
  • 第三节 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性特征
  • 一、李约热:荒诞性与孤独感
  • 二、潘莹宇:先锋意识与另类视角
  • 三、陶丽群:悲悯情怀与底层书写
  • 四、黄土路:关注底层生活和小人物的生存
  • 第五章 地理空间的扩大
  • 第一节 城乡双重空间的书写
  • 一、黄佩华的河流书写
  • 二、凡一平的走出与回望
  • 三、罗南的家乡小镇书写
  • 四、周龙的城市公务员题材创作
  • 第二节 山水间的心灵行走
  • 一、对心灵生态的关注和净化:严风华与《一座山,两个人》
  • 二、对人居环境的体察和感怀:石一宁与《履痕心绪》
  • 三、对八桂山水的书写和体悟:牙韩彰与《屈指家山》
  • 四、对恬静岁月的思索和表达:黄芳与她的诗歌创作
  • 第三节 放眼看世界
  • 一、从壮乡大地到非洲小城:钟日胜的非洲题材作品
  • 二、从母语创作到东盟文化之旅:蒙飞的多元创作
  • 三、从红土地的雄浑书写到海外游历的灵动记录:冯艺的散文创作
  • 第六章 创作体裁的拓展
  • 第一节 从散文到诗歌
  • 一、石才夫创作的家国情怀
  • 二、覃展龙作品的山海音符
  • 第二节 从诗歌到散文
  • 一、李甜芬的边城文化书写与历史记忆
  • 二、黄鹏的芬芳歌谣与时代咏唱
  • 第三节 从小说到报告文学
  • 一、警察作家李荣军的报告文学
  • 二、农民作家谢树强的报告文学
  • 第四节 从传统文体到影视文学
  • 一、凡一平的影视创作之路
  • 二、荣斌的诗歌创作与动漫梦想
  • 三、梁越、林超俊等作家的影视创作
  • 第七章 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 第一节 转型发展离不开对故乡故土的挚爱深情
  • 一、重视民族身份的认知
  • 二、坚持乡土题材的写作
  • 三、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
  • 四、深入挖掘和呈现民族特质
  • 第二节 转型发展离不开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
  • 一、敏锐把握生活,积极锤炼文学技法
  • 二、立足本土展开大时代的个性化书写
  • 三、打开文学视野,扩大写作格局
  • 第三节 转型发展离不开人生阅历的深厚积累
  • 一、生活积累是文学创作基础中的基础
  • 二、知识积累是作家必须面对的功课
  • 三、情感积累是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 第四节 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坚守壮乡故土,创新文学品格
  • 二、坚守民族特质,创新表现内容
  • 三、坚守人文精神,创新表现形式
  • 四、坚守现实生活,创新写作观念
  • 五、坚守资源优势,创新文学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