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正义思想,以及它面临的西方境遇和呈现出的中国价值。

内容简介

《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研究》以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为研究主题,旨在对其正义思想的生成背景、研究基点、建构前提、理论内涵、实现路径等做全方位的梳理与深度的开掘,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视域对其进行客观的审视,以彰显正义之间的内在张力,并从现实的角度对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所面临的西方境遇和呈现出的中国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理论的构建,乃至中国公平正义的推进与实现,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牧野论丛”编辑委员会
  •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牧野论丛”总序
  • 导言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价值
  • 第一章 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的出场
  • 第一节 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的生成背景
  • 一 东方文化的浸润与西方文明的熏陶
  • (一)森的生平与学术经历
  • (二)东方文化的浸润
  • (三)西方文明的熏陶
  • 二 先验制度主义的时代局限
  • (一)先验制度主义的发展理路
  • 1.霍布斯的开创性贡献
  • 2.洛克的进一步拓展
  • 3.卢梭的道德与公意追求
  • 4.康德的先验论证
  • 5.罗尔斯的当代复兴
  • (二)先验制度主义的时代局限
  • 1.先验制度主义既不可行,又无必要
  • 2.对制度的过度关注易陷入制度原教旨主义的泥潭
  • 3.视域的狭隘容易造成对全球公正的忽略
  • 三 现实比较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实比较主义的发展理路
  • (二)森对现实比较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1.森对现实比较主义的继承
  • 2.森对现实比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第二节 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研究的基点
  • 一 铲除现实不义而非阐释完美正义:正义的基本主题
  • 二 社会选择理论:正义分析的工具
  • (一)社会选择的理论溯源
  • (二)森对社会选择理论的突破与重塑
  • (三)社会选择理论对正义的工具性价值
  • 三 可行能力:正义评估的尺度
  • (一)“可行能力”的内涵
  • (二)可行能力的具体运用
  • 四 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正义研究的方法
  • 第三节 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建构的理论前设
  • 一 理智的审思
  • (一)传统理性观的省察
  • (二)从“理性选择”到“理智审思”
  • (三)理智于正义的建构性价值
  • 二 开放的中立
  • (一)位置客观性及其幻象
  • (二)“封闭中立性”及其局限
  • (三)“开放中立性”及其优势
  • 三 多样的缘由
  • 第二章 正义思想的内涵:实质自由、能力平等与自由发展
  • 第一节 实质自由:正义的首要辖域
  • 一 自由的历史追问
  • (一)自由的多层面孔
  • (二)“两种自由”的分殊
  • (三)可行能力视野中的自由
  • 二 实质自由对正义信息基础的祛魅与重塑
  • (一)对主流正义信息基础的理性祛魅
  • (二)实质自由:正义信息基础的建构与重塑
  • 三 实质自由是手段与目标、机会与过程的辩证统一
  • (一)实质自由是手段与目标的有机结合
  • (二)实质自由是机会与过程的辩证统一
  • 第二节 能力平等:正义的核心变量
  • 一 “什么的平等”
  • (一)“什么的平等”与“为什么平等”
  • (二)人际相异性与多元化的平等
  • (三)平等观的崭新向度:能力平等
  • 二 贫困的实质在于能力的剥夺
  • (一)以可行能力剥夺看待贫困
  • (二)繁荣的贫困病——难解的戈尔迪之结
  • (三)失业与性别不平等中的能力缺失
  • 三 能力在正义中的关联效用与应用价值
  • (一)能力的关联效用
  • (二)能力平等在正义中的应用价值
  • 第三节 自由发展:正义的伦理吁求
  • 一 发展与正义的关联与耦合
  • (一)正义是发展的价值诉求和评判标尺
  • (二)发展是正义的具体表征和外在保障
  • (三)发展与正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 二 从单纯增长到人本维度的嬗变
  • (一)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 (二)综合的社会发展观
  • (三)可持续的发展观
  • (四)人本维度上的人类发展观
  • 三 以自由看待发展
  • (一)自由视野中的发展
  • (二)发展的目的在于扩展人的实质自由
  • (三)自由有助于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 第三章 达致正义的现实之维:民主、人权与全球正义
  • 第一节 公共理性之上的民主
  • 一 公共理性与民主
  • (一)何为公共理性
  • (二)民主的要义何在
  • (三)公共理性和民主的内在关联
  • 二 民主的三重价值
  • (一)民主自身固有的重要性
  • (二)民主的工具性作用
  • (三)民主的建设性价值
  • 三 民主通达正义的现实条件
  • (一)制度措施的构建与完善
  • (二)新闻媒体的独立和自由
  • (三)民主机会的选择与运用
  • (四)少数人的权利和包容性的优先
  • 第二节 自由主张之上的人权
  • 一 人权界说
  • (一)对人权的批评与诘责
  • (二)人权究竟是什么
  • 二 人权的自由之域
  • (一)自由视域下的人权
  • (二)人权实现过程中的“完善责任”和“不完善责任”
  • (三)人权中自由与利益的分歧与融合
  • 三 人权的普适之路
  • (一)人权普适道路上的理性审思
  • (二)超越人权的地域之囿
  • (三)人权内容的丰富与全球性拓展
  • 第三节 差异与共融上的全球正义
  • 一 文明的冲突还是文化的霸权
  • (一)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正义挑战
  • (二)文明冲突:暴力与冲突的新范式?
  • (三)文明冲突背后隐含的文化霸权
  • 二 身份命运的幻象与迷雾
  • (一)文明的禁闭与身份的认同
  • (二)单一幻象引致的暴力与冲突
  • (三)走出身份的幻象与迷雾
  • 三 全球正义何以可能
  • (一)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融
  • (二)积极支持不同国度的对话与沟通
  • (三)积极推进相关组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 第四章 正义的张力: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 第一节 马克思正义思想探要
  • 一 缺席还是在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存无之辩
  • (一)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纷争缘起
  • (二)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存无之辩
  • 1.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
  • 2.马克思缘何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 3.马克思视域下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正义还是超正义?
  • (三)超越纷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正义
  • 二 廓清与澄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本真内涵
  • (一)吁求、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 (二)历史与阶级的统一: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 (三)生产正义: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思维向度
  • (四)共产主义:正义的消解与超越
  • 第二节 马克思与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的相通与交融
  • 一 相似的运思方法:对现实的聚焦与比较
  • 二 相同的逻辑起点:对个人与社会的正义观照
  • 三 共同的动力之源:“改变世界”中对抽象正义的批判
  • 四 共通的价值旨归:人的自由发展
  • 第三节 马克思视域下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的不足与局限
  • 一 生产方式的缺失和对马克思正义理解的偏颇
  • 二 表层的成因分析与殊异的变革之路
  • 三 民主与人权观点的曲解与僭越
  • 四 难以跳出自由主义的窠臼
  • 第四节 阿马蒂亚·森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丰富与拓展
  • 一 从宏观到微观:扩大了正义的研究视域
  • 二 经济学与哲学的融合:拓展了正义的思维路径
  • 三 以发展旨向自由与以自由看待发展:丰富了自由与发展的关联
  • 第五章 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的西方境遇与中国价值
  • 第一节 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在西方的争鸣与回应
  • 一 罗尔斯与森的交流与争鸣
  • 二 柯亨对森的质疑与批评
  • 三 努斯鲍姆对森的完善和补充
  • 第二节 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对中国的现实启迪
  • 一 树立人本理念: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
  • 二 构建能力政府:实现公平正义的核心
  • (一)问政于民与开放政府
  • (二)机会平等与有为政府
  • (三)政治自由与民主政府
  • 三 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
  • (一)改革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
  • (二)完善市场制度,提振经济效率
  • (三)加强监督制度,防止腐败滋生
  • 第三节 当代语境下我们该如何接手正义
  • 一 以马克思正义思想为理论坐标
  • 二 批判借鉴西方正义思想
  • 三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正义理论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