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了解中西方哲学史的必读之作。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思想的力量》是迄今为止覆盖面最全的哲学史读本,内容包罗万象,纵览了西方从古至今的所有哲学理论流派。全书写作风格生动,让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至于过分简化,每章章末还附有重要思想家的原著选读。作者着重展现了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考察了哲学思想与人类历史、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本书作为美国大学经典哲学教材,至今已出到第9版,广受各类读者欢迎。

目录

  • 中西方哲学史
  • 中国哲学简史
  • 版权信息
  • 自 序
  • 英文版编者序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 1.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 1.3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 1.4 语言的障碍
  •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 2.2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 2.3 《上农》——农业的价值
  • 2.4 “反者道之动”
  • 2.5 对自然的理想化
  • 2.6 家族制度
  • 2.7 入世和出世
  • 2.8 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 2.9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 2.10 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 2.11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 3.1 司马谈与六家
  • 3.2 刘歆及其诸子由来的学说
  • 3.3 对刘歆学说的修正
  •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 4.1 孔子与六经
  • 4.2 教育家孔子
  • 4.3 “正名”
  • 4.4 “仁”与“义”
  • 4.5 “忠”与“恕”
  • 4.6 “知命”
  • 4.7 孔子的心灵修养
  • 4.8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 5.1 墨家的社会背景
  • 5.2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 5.3 兼爱
  • 5.4 “天志”与“明鬼”
  • 5.5 表面上的矛盾
  • 5.6 国家的起源
  •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 6.1 早期道家与隐者
  • 6.2 杨朱的基本思想
  • 6.3 杨朱思想举例
  • 6.4 《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 6.5 道家思想的发展
  •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 7.1 性善说
  • 7.2 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
  • 7.3 政治哲学
  • 7.4 神秘主义
  • 第八章 名 家
  • 8.1 名家和“辩者”
  • 8.2 惠施的相对性理论
  • 8.3 公孙龙的共相说
  • 8.4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 9.2道,无名
  • 9.3 自然的不变规律
  • 9.4 为人处世
  • 9.5 政治理论
  •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 10.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 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 10.3 政治与社会哲学
  • 10.4 感情和理性
  • 10.5 达到至乐的途径
  • 10.6 有限的观点
  • 10.7 更高层次的观点
  • 10.8 更高层次的知识
  •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 11.1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 11.2 关于“辩”的讨论
  • 11.3 “兼爱”辨
  • 11.4 为“兼爱”辩
  • 11.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 12.1 六种术数
  •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 12.3 《月令》
  • 12.4 邹衍
  • 12.5 一种历史哲学
  • 12.6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 13.1 人的地位
  • 13.2 关于人性的学说
  • 13.3 道德的起源
  • 13.4 关于礼乐的学说
  • 13.5 关于逻辑的理论
  • 13.6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 14.1 法家的社会背景
  • 14.2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 14.3 法家的历史哲学
  • 14.4 治国之道
  • 14.5 法家与道家
  • 14.6 法家与儒家
  •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 15.1 事物之“理”
  • 15.2 万物生成之“道”
  • 15.3 万物变易之“道”
  • 15.4 “中”与“和”
  • 15.5 “庸”与“常”
  • 15.6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 16.1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 16.2 中国的统一
  • 16.3 《大学》
  • 16.4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 16.5 《庄子》中的折中倾向
  • 16.6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 17.1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 17.2 宇宙论
  • 17.3 人性论
  • 17.4 社会伦理学说
  • 17.5 政治哲学
  • 17.6 历史哲学
  • 17.7 对《春秋》的解释
  • 17.8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 18.1 思想的统一
  • 18.2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 18.3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
  • 18.4 扬雄和王充
  • 18.5 道家与佛家
  • 18.6 政治和社会背景
  •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 19.2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 19.3 向秀和郭象
  • 19.4 道是“无”
  • 19.5 万物的“独化”
  • 19.6 典制与道德
  • 19.7 有为和无为
  • 19.8 知识与模仿
  • 19.9 齐万物
  • 19.10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 20.1 风流与浪漫精神
  • 20.2 “杨朱的乐园”
  • 20.3 率性的生活
  • 20.4 感情
  • 20.5 情爱
  •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 21.1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21.2佛教的基本观念
  • 21.3 二谛义
  • 21.4 僧肇的哲学
  • 21.5 道生的哲学
  •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 22.1 禅宗起源的旧说
  • 22.2 第一义不可说
  • 22.3 修禅的方法
  • 22.4 顿 悟
  • 22.5 无成之功
  •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 23.1 韩愈和李翱
  • 23.2 周敦颐的宇宙论
  • 23.3 精神修养的方法
  • 23.4 邵雍的宇宙论
  • 23.5 事物演化的规律
  • 23.6 张载的宇宙论
  •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 24.1 程颢对“仁”的认识
  • 24.2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 24.3 程颐的“理”的观念
  •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 24.5 寻孔颜乐处
  •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 25.1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25.2 “理”或原理
  • 25.3 太极
  • 25.4 “气”
  • 25.5 性和心
  • 25.6 政治哲学
  • 25.7 修心养性的方法
  •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 26.1 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
  •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 26.3 “明德”
  • 26.4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 26.5 “正事”
  • 26.6 “用敬”
  • 26.7 对佛学的批评
  •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 27.1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 27.2 孔教运动
  • 27.3 西方思想的传入
  • 27.4 西方哲学的传入
  •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 28.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 28.2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 28.3 哲学的性质
  • 28.4 人生的境界
  • 28.5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 译后记
  • 出版后记
  • 思想的力量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充满力量的思想
  •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存在和知识
  • 第二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
  •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
  •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
  • 第五章 希腊化时期和基督教时代的哲学家
  • 第六章 近代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兴起
  • 第七章 18世纪和19世纪
  • 第八章 大陆哲学传统
  • 第九章 实用主义传统和分析传统
  • 第二部分 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 第十章 道德哲学
  • 第十一章 政治哲学
  • 第十二章 当代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 第三部分 哲学和宗教:理性和信仰
  • 第十三章 哲学和对上帝的信仰
  • 第四部分 其他声音
  • 第十四章 女权主义哲学
  • 第十五章 东方的影响
  • 第十六章 后殖民思想
  • 第十七章 四个哲学问题
  • 译后记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