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1千字
字数
2016-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倡导实业兴国的工业先驱,见证时代风云的商业巨子。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纪实文学的写法,展现唐翔千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直至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亲历者、民族工业崛起的实践者的传奇一生,折射时代的百年变迁——民国的动荡、香港的崛起和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华民族复兴。以大量故事写出一位民族企业家的传奇人生,展现其艰辛的创业之路,丰富的精神世界、超凡的商业智慧以及热衷教育、慈善的人间大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我敬重的唐翔千先生
- 序二 父亲是我们的偶像
- 风水宝地严家桥
- 生意好得把桥都挤坍了
- 他喜欢玩开店做老板的“游戏”
- 父亲的电报如同军令一样
- 人们称他为“呢绒大王”
- 含着“金汤勺”出生
- 一把火烧毁唐家大院
- 一路上都是逃难人群
- 昏死在木笼子里
- 把同学一个个抛在后面
- 唯一嗜好是看京剧
- 一场没能展开的恋情
- 从重庆飞来接收大员
- 荣家人真会做生意
- 在四川路33号的日子
- 肚子里要有洋墨水
- 一次次碰壁让人崩溃
- 父爱如山
- 天高皇帝远
- 外国人太有表现欲了
- 终究没能迷上橄榄球
- 成了华罗庚家里的常客
- 像打火机那样擦出了火花
- 很乐意做“跑街先生”
- 中资银行也要“打老虎”
- 瓢泼大雨中的婚礼
- “唐太,你有喜啦!”
- “左派”眼里的资产阶级
- 开弓没有回头箭
- 做老板要吃得起苦
- 退一步海阔天空
- 五洲布厂有麻烦了
- 老板欠了一屁股债
- 李升伯设下连环计
- 像消防员那样四处“救火”
- 尝到了小股东的滋味
- 一定要研究游戏规则
- 每年可以赚二三千万了
- 一个铜钱掰成了两半爿
- 单打独斗时代过去了
- “上海帮”借东风
- 人算不如天算
- 工人的工资确实太低了
- 关系到几十万人的饭碗
- “针织皇后”开创新市场
- 一年生意只有几百万
- 三个女人一台戏
- 慧眼识英才
- 一定要有新思路
- 到毛里求斯开厂
- 赚回了好几百倍
- 家里遇到大麻烦了
- 过海关花了两个多钟头
- 小纸条派上了大用场
- 看不到一丝贵族气
- 赤脚在碎玻璃上走
- 清晨三四点钟就去排队买菜了
-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没想到周总理出现在眼前
- 想吃什么就在纸上画什么
- 这些人说话就像“阿宝背书”
- 为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呢
- 折腾了三天飞机才起飞
- 真要掘到这些宝,难那!
- 观念上的差距不是“一眼眼”
- 子虚乌有的“四通一平”
- 英国人关上了合作之门
- 创造历史的时刻
- 办法总比困难多
- “左”的思潮还像幽灵一样
- “访问团出来一趟真不容易啊!”
- 恐惧感一点点消失了
- 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
- 办工厂不是捐款做慈善
- 产品不能出现在国外地摊上
-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 一分钱也不会转入香港账户
- 股价跳水似地直往下走
- 上海有大把的投资机会
- 不要国家投入一分钱
- 一次会议改变了人生轨迹
- “说50年不变就是不变”
- “再也不愿做纺织了”
- 大股东对亏损束手无措
- “我投资不是为了赚什么钱”
- 被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
- 赚多了就多发奖金
- 不能利用权力占大家便宜
- 用制度控制流程
- 谁能管好企业就交给谁
- 以宗教般虔诚搞实业
- 做全球同行业中最好的
- 又要有大动作了
- 做实业的“第一资本”
- 不可能招到最优秀毕业生
- 显露出“眼高手低”的窘态
- 要的不是花拳绣腿
- 希望年轻人更阳光些
- 告别潇洒的时光
- 在资本市场打出了组合拳
- 有些事得抓紧时间办喽
- 一分钱也不会拿回去
- 对自己苛刻到了极点
- 不要捐出钱反惹来一包气
- 闲在家里只怕憋出病来
- “既当官又当老百姓”
- 要让“小上海”留住人才
- 只有民间一头热是不够的
- 谁也不愿意低人一等
- 通往成功的天梯
- 要有更多的“溢出效应”
- 不要留太多钱给子女
- 基金会要永远办下去
- 强强联手才能成为强中手
- 圆了唐家一个梦
- 书院制带来新气象
- 耕耘与收获是一对亲兄弟
- 喝点洋墨水大有好处
- 让基金会成为常青树
- 最后一个心愿
- 生活节奏变得慢了
- 每天必须做的“功课”
- 一级级台阶成了一道道坎
- 盼望着家人欢聚在一起
- 清蒸鱼是必不可少的主菜
-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 唐翔千生活及创业经历摘要
- 唐翔千文选
- 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
- 人才培训:观念+经验+实际工作
- 行成于思,业成于道
- 通向成功之路
- 《永攀高峰的上海男孩和女孩》序
- 人生的一场修行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