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围绕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问题,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

作者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最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松动的“起点”
  •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
  • 一、“反套”在《新青年》上
  • 二、“五四”:“文化”还是“武化”
  • 三、研究系与北大派:“争个你偏我正”
  • 四、学衡派的张冠李戴
  • 第二章 新文化的运动机制与权势落差
  • 一、纵的持久与横的扩张
  • 二、文化运动与地方新政
  • 三、新文化的金字塔
  • 第三章 新文化人的自我改造
  • 一、从“半侬”到“半农”
  • 二、“耻辱的门”
  • 三、陆沉中的自我救赎
  • 四、“瓦釜”之声
  • 五、“战士”与“文娼”
  • 第四章 交换广告中的新文化联盟
  • 一、新文化的“地方代理”
  • 二、“五四”前后的杂志联盟
  • 三、阅读共同体
  • 四、民初杂志界
  • 第五章 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
  • 一、最后之因还是个别之因
  • 二、科学救国抑或文学救国
  • 三、视同“阑尾”的《去国集》
  • 第六章 作为社交手段的新诗
  • 一、新诗的自我窄化
  • 二、受质疑的送别诗
  • 三、“社会化”的修养
  • 四、诗可以群
  • 五、海外组党的挫折
  • 第七章 新文学家的游戏笔墨
  • 一、《何典》的再出土
  • 二、疑古“废话”
  • 三、从字体到文体
  • 四、“射他耳家”
  • 第八章 创造一种新的可读性
  • 一、系于声气抑或文义
  • 二、亚东版《水浒》与金圣叹批点
  • 三、眼的文学革命
  • 第九章 心理实验与汉字命运
  • 一、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外
  • 二、横读与直读之争
  • 三、仪器背后的原理性思考
  • 四、汉字的“格式道”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