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文字记录风景,用风景诠释日本。

内容简介

中日两国在地缘上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交往的历史也已跨越两千多年。但长期以来日本这个“老街坊”对我们而言依然面目模糊,个中既有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也与我们某种思维定式和惯常视角有关。

作者志在“知日”。曾长年旅居日本,发愿做中日文化互相理解沟通之浮桥。工读之余,行走四岛,勤学多思,并时时调整角度和距离,对日本的山川风物,世相百态乃至一花一木取景描摹,书里书外往来出入。从琵琶湖畔最美的老书店,到书香社会的蔚然成风;从江户小渔村的华丽转身到浪漫时代的作家富豪榜;从邂逅黑泽明的“梦乡”到筑地鱼市的今夕沧桑……

对日本文化这道风景线,作者既出入其中,给读者种种鲜活的知识和体验;又能出乎其外,从学理上阐释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繁复的人文关联,澄清了诸多误会。行文如行云流水,一以贯之,追求“知识与趣味并重,文化与情怀齐飞”的文章境界,字里行间,作者自身的文化史观与洞见力也依稀可见。

本书为读者了解日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侧面,构成一种纸上的日本风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辑 闲读的余墨
  • “活字中毒者”与书香社会
  • 今昔物语,如是我闻
  • 从《尺牍》看周作人与青木正儿的交往
  • 恶魔主义文学家的食单
  • 河童怪谈及其他
  • 日本日记文学的最高峰
  • 且向花间留晚照,为君持酒话斜阳
  • “北京是充溢着色彩的城市”
  • “北京为音乐之都”
  • 华国风味:“五味神在北京”
  • “古代文化现在还活在民间”
  • “下流社会”作家
  • 某小仓的松本清张
  • 以爱之名,泅渡深河
  • 长崎今日又下雨
  • 第二辑 纸上的风景
  • 大宫文脉寻踪
  • 从飞驒高山到木曾街道
  • 飞□高山
  • “木曾街道尽在山中”
  • 啊!野麦岭
  • 在有水车的村庄,邂逅黑泽明的梦乡
  • 一家百年老字号书店和一个大时代
  • 流淌汉诗文脉的隅田川
  • 筑地鱼市览胜
  • 川越古城半日行
  • 在福岛雪山过年
  • 两游日光山
  • 琵琶湖畔,邂逅最美的老书店
  • 连接东西日本的水边古城
  • 最美的书店,最美的女店主
  • 民营地方文化中心
  • “一滴文库”
  • 功成名就,回报桑梓
  • 苦寒之地,孕育名家
  • 一滴文库,泽被后世
  • “江山洵美是吾乡”
  • 第三辑 私家日本史
  • 300年前,江户城如何从小渔村变成世界级大都市?
  • 江户曾经是一个荒芜的小渔村
  • 史上最大规模的国土整治改造
  • “江户八百八町”
  • “参勤交代”:近乎完美的制度设计
  • 400年前,明朝属国琉球为何沦为日本的附庸?
  • 萨摩入侵与琉球浩劫
  • 从阶下囚到国宾
  • 既灭琉球,为何又存其王统?
  • 明朝为何没能援助琉球抵御外侵?
  • 佩里如何预演征服日本大剧?
  • 近代日本开国史,在琉球拉开序幕
  • 志在征服日本的佩里为何中途觊觎琉球?
  • 佩里软硬兼施制服了琉球
  • 琉球背着清朝和美国签订外交条约
  • 日本正月新年的前世今生
  • 日本的农历新年有何习俗?
  • 日本为何舍弃了农历新年?
  • “二战”后,差点“被退位”的裕仁天皇如何从神坛走向“人间”?
  • 战后裕仁“被退位”风波始末
  • 赶下神坛,走向“人间”
  • 巡视日本列岛的死角:战后裕仁为何不敢去冲绳?
  • 头山满
  • “天下浪人”
  • “玄海怒涛,势可捣天”:头山满和帝国鹰犬玄洋社
  • 黑色江湖帝国何以成为孙文先生的后援会?
  • 横跨三朝的日本政坛“影武者”
  • 近代日本“支那通”与谋华“排头兵”
  • 靠谍报发迹的海军“支那通”
  • 暗潮汹涌:甲午战争前破获的日本间谍案
  • 黑社会、商人和知识界中的“支那通”全面介入间谍活动
  • “万年笔”文化史
  • 斑斓五色的闽台风情画册
  • 二百年前闽台社会的风情画册
  • 宝岛台湾:冬天里的春天
  • 商港厦门:“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 榕城福州:文物繁昌,五光十色
  • 浪漫时代的作家富豪排行榜
  • 日本“金银岛”传奇
  • 日本版“金银岛”传奇
  • 改变日本历史的石见银山
  • 曲折的申遗之路
  • 杨贵妃东渡扶桑
  • 扶桑处处埋艳骨
  • 日本文学形象中的杨贵妃
  • 从历史传说到神明信仰
  • 第四辑 草木皆文章
  • 日本江户时代的园艺热
  • 秋海棠是断肠花
  • 芭蕉布
  • 冲绳花事
  • 甘蔗田之歌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了以后,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涌现”

    前天和读书群里的小伙伴聊读书到底要不要记住的问题。很多群友反馈说听书总是溜号,而且囫囵吞枣的读根本就记不住。这里面我觉得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听书时没有反馈。其实无论是听到金句时,暂停,写下一两句感悟,还是在阅读过程中就一直思考要如何写读后感,或者是全都读完后,回顾全书究竟表达了些什么,只有做了这些动作,这本书才算是真的读过。如果没有人和参与感,只是机械的让文字在智能 AI 那里流淌一遍,确实没有记忆。2、读书强度不够。很多人在根本没有尝试的情况下,就认为自己一天读不了多少内容。(我指的是听读)总是拿阅读的效率来限制听读的量,造成一本很薄的书,非得拉长到三五天甚至半个月才读完。那样读,无论书里讲了什么,抻那么久,后面也记不住前面讲了啥了。而我自己对比下来,越是一口气读完,那怕是囫囵吞枣似的阅读,也比一点点抻悠着读,印象深刻。3、阅读总想要精读,总想可着一本书读出花来再经典的书,也只是一家之言。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那么就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涉猎窄,很多领域你根本没接触过,根本就没有观点。二是观念单一,你只读过有限的一些书,然后又再这些书里挑了一本自己认同的奉若圭臬。可即使再好的书,不会过时吗?哪怕是古圣先贤的书,现在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吧。即使是你最尊敬的一些人,他们的观念也会相左吧。那时候,你听谁的呢?所以,成年人的阅读不是为了记住些什么,在信息充盈的时代,即使你记忆力过人,也不可能把读过的书都记住。而且,短期突击的记忆是很那长久的。成年人的阅读靠的应该是一本本书的重复熏陶,潜移默化的融入血液中。拿今天阅读的这本《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来说,这是我读过的和日本相关的第四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本杂文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每篇文章都和日本有关罢了,但内容可是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会是作者旅日时期的见闻,一会是求学时先生给予的教诲,一会是自己对日本文学的认知,一会又是大作家的生平的介绍,一会是二战时期日本天皇对战争应付怎样的责任,一会又是杨贵妃这个形象怎样被神化的,一会是中国与琉球之间的接触,一会又是冲绳文化与日本之间的隔阂。。。。包罗万象,无所不包。那么读这样的书有什么用呢?其实对我来说就是 “重复” 和 “涌现”,什么意思呢?重复是指一些原本你不熟悉的事物,随着在你面前出现次数的增多,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脑中形成一些记忆碎片。随着重复的增多,慢慢的印象就会加深,不需要你刻意的去记忆,他也会融入你的血液中。比如,去年读过的《光荣与梦想》,对于麦克阿瑟和明治天皇的事,我有了第一次接触,读《从那霸到上海》知道了冲绳列岛在二战时是被天皇牺牲掉的地方,作为美军的驻日基地。而读了这本《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才知道以前我们称为琉球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冲绳,他们其实是很晚才并入日本的地方,所以后来才会被牺牲掉。你看,每本书给我留下个记忆碎片,读到一些以前接触过得内容时,才会再次勾起记忆。而涌现也是类似的效果,多个记忆碎片散乱的飘荡在脑海里,随着数量的增多,很多本书涉及到的内容最终会以各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认知。昨天推荐的九边对这件事的解释就是一粒水分子不会有旋涡效应,可当水分子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靠的就是量的积累。所以不要再纠结读书记不记得住的问题,先保证多读,并且维持一定强度再说。这种体验只有做到了,才明白。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文化发展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前身是印刷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建立,是中国文化发展集团(原中国印刷集团公司)下属唯一一家中央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