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尽可能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将属于电影本体的魅惑力稍稍化解,带你欣赏它,看穿它,享受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整合作者近十年电影与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集。作者将二十二篇论文按照研究方向分为四个部分:影像与视觉:观看之道、历史与当下:现实之镜、文本与诠释:批评之维、话语与表征:文化之思。

本书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里的一些阶段性影响特征和代表性影片、演员、导演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区别于本体研究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视觉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电影研究的价值所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影像的秘密与欲望
  • 第1部分 影像与视觉:观看之道
  • 1 流光溢彩的“黑色”:好莱坞犯罪电影视觉风格的文化、形式与自我更新
  • 一、地域与文化:好莱坞犯罪电影的空间表征惯例
  • 二、风格与形式:好莱坞犯罪电影的视觉修辞及技巧
  • 三、借鉴与杂糅:好莱坞犯罪电影的自我调适与形式更新
  • 四、炫目的视觉 多义的黑色
  • 2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影像: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阶段性影像特征的视觉文化考察
  • 一、作为表征的电影影像
  • 二、“政治正确”下的“视淫”运作
  • 三、寓意复杂的画面造型
  • 四、“奇观”与“素朴”的悖论
  • 五、结语
  • 3 身体的物恋,泛东亚化及巨乳症:巩俐最近几种银幕形象的表征模式分析
  • 4 谁在看谁——影像权力的虚妄与调停:《小武》片末一场戏的视觉权力结构分析
  • 一、耐人寻味的结尾
  • 二、鲁迅“幻灯片事件”的启示
  • 三、谁在看谁?
  • 5 类型意识、基于游戏的视觉系与工业标准:青年导演乌尔善电影创作探微
  • 一、清晰的类型意识与明确的目标定位
  • 二、因地制宜、随类赋彩的视觉设计
  • 三、通灵虚幻的网游风格与媒介融合理念
  • 四、恪守工业标准与科学流程
  • 第2部分 历史与当下:现实之镜
  • 6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电影产业政策发展研究
  • 一、解冻:国家关注及政策铺垫
  • 二、试水: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的前奏
  • 三、合法化命名:产业性质的确认以及大范围的市场准入
  • 四、渐入佳境:“非公经济”的推波助澜
  • 7 深度合作与适度融合:管窥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影片生产之现状
  • 一、渐趋佳境的深度合作
  • 二、港台电影、内地电影与中国电影:文化博弈或立场之争
  • 三、工业规范与技术控制:商业大片中的文化融合问题
  • 四、另一种融合的范例:商业大片中的大中华想象
  • 五、适度融合的理想范型:《桃姐》《春娇与志明》……
  • 六、结语: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了
  • 8 现实世界的电影镜像:2000年以来国产电影中的几类“小人物”形象分析
  • 一、断裂,自我意识与国家机器
  • 二、迷茫错位,社会转型期的身份定位
  • 三、注定的失败,“轴到底”和浪漫的个人理想
  • 四、温情感伤,被集体融化了的个体
  • 五、结语
  • 9 类型杂糅与审美意趣:当下国产写实题材电影创作观察
  • 10 从电影到项目:“新生代”影人的认知转变与实践
  • 一、辨析:“新生代”之“新”
  • 二、对照:与当代艺术领域“新生代”的交错关系
  • 三、趋势:从电影到项目
  • 11 社会伦理、通俗美学及市场意识:作为早期电影印刷文化标本的《明星特刊》
  • 一、概貌
  • 二、社会伦理与早期中国国民性
  • 三、通俗美学与市场意识
  • 四、渐隐渐显的现代性
  • 第3部分 文本与诠释:批评之维
  • 12 缺席的在场与执守的虚妄:《相爱相亲》中的身份叙事悖论
  • 一、符号隐喻:缺席的在场和男权注视
  • 二、身份追寻:执守的虚妄与女性宿命
  • 三、温情伤感的身份悖论
  • 13 《少女哪吒》:一场痛楚与愤怒的青春献祭
  • 一、抽空的符号:作为决裂隐喻的少女哪吒
  • 二、矛盾的文本:作为窒息隐喻的社会空间
  • 14 作为画布的银幕:《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创作探析
  • 一、视觉:基于原作的场景还原
  • 二、立意:以虚写实的换位移情
  • 15 《塔洛》:哪一片云是我的天
  • 一、现实:身份与欲望
  • 二、符号:镜子与辫子
  • 三、“褪色”的藏地,“失语”的塔洛
  • 16 《南方车站的聚会》:次黑色电影风格的在地化实践
  • 一、黑色风格与粗粝现实的错位
  • 二、场面调度与心理空间的融合
  • 三、寒意彻骨并温情脉脉
  • 17 叙事与形式:兼论合拍背景下《金陵十三钗》的意义和启示
  • 一、叙事
  • 二、形式
  • 三、意义和启示
  • 第4部分 话语与表征:文化之思
  • 18 缱绻缠绵的人文传统 :霍建起电影的文化与美学
  • 一、误读与定见:一路走来的坚持与纠结
  • 二、唯美或诗化:风格的彰显与确立
  • 三、哀婉却坚忍:霍建起电影的文化底色
  • 四、空寂或静谧:霍建起电影的美学探寻
  • 五、结语:一息尚存的人文传统
  • 19 性别之外 专注聆听:回望第四代女性导演群体
  • 一、“不可见的电影”:通俗女性电影文本
  • 二、性别之外 专注聆听:诗意美学与社会关照
  • 三、她们的视点:女性导演及女性意识
  • 四、结语:性别之外 是否可能?
  • 20 个性与标准:工业语境中的乌尔善导演电影研究
  • 一、《刀见笑》:直抒胸臆的个性发挥
  • 二、《画皮Ⅱ》:中规中矩的理念执行
  • 三、《寻龙诀》:繁冗并举的奇观建构
  • 四、个性与标准:工业化中的坚守与妥协
  • 21 “他们不原谅我有如此天赋”:传记电影Camille Claudel与Camille Claudel 1915中的文化正名
  • 一、译名中的意识形态
  • 二、互文对照:传主、演员与角色
  • 三、身体修辞:美女与疯子
  • 四、形态:商业与文艺
  • 五、悖论重重的文化正名
  • 22 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
  • 一、作为视觉化的明星的接受史
  • 二、情欲升华的标本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表达
  • 三、巩俐:东方想象的视觉载体
  • 四、章子怡:视觉传媒时代的符号构建
  • 五、社会空间、文化想象与价值话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重庆大学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9大教材出版中心之一,是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入选“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是国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历史久远的“双一流”综合性高等学府重庆大学的学科优势,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艰苦中创业,在改革中奋进,在竞争中发展,形成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