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0千字
字数
2019-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专家和公众了解什么是公众史学并思考如何加以实践等,尤为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公众史学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历史,旨在为有兴趣从事或者了解公众史学研究的读者提供入门指导,也为公众史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首先,概述公众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次,勾勒这一学科的简明历史。作为历史学的新型分支科学,公众史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而主要的研究依然集中在英语国家,本书将就公众史学在主要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起源、发展、学术史进行梳理和述评;然后,论述该学科的重要课题及重点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自序
- 导论 公众史学:定义、方法与书写
- 第一章 公众史学发展概述:模式、路径与前沿
- 一 美国模式
- 二 英国模式
- 三 发展前沿与动态
- 1.数字公众史学
- 2.环境问题
- 3.全球化,本地化,全球本地化(glocal)?
- 第二章 历史的生产、认识与感知
- 一 公众、空间与城市
- 1.关于“公众”的思索
- 2.空间的概念
- 3.城市公众史学
- 二 集体记忆与公众历史
- 1.集体记忆:溯源
- 2.跨学科的解读
- 3.空间表述与实物呈现
- 4.集体怀旧与多重地域感知
- 5.怀旧、记忆与城市公众历史
- 三 普通人的历史感知
- 1.公众与他们的过去
- 2.“中国人与过去”
- 第三章 历史的呈现、解读与传播
- 一 媒体与历史
- 1.“媒介本身是一种讯息”
- 2.历史叙事、表征与感知
- 3.分析框架
- 4.跨越不同媒体的公众历史
- 二 口述历史
- 1.共享权威
- 2.记忆的研究
- 3.公众呈现
- 4.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 三 公众口述历史
- 1.口述历史走向公众
- 2.公众口述历史的伦理道德议题
- 3.伦理冲突之一:权力、利益与真实的历史
- 4.伦理冲突之二: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博弈
- 5.伦理冲突之三:在编辑与出版中“共享权威”
- 6.伦理冲突之四:数字时代,谁拥有口述历史?
- 四 伦理道德
- 第四章 历史的保存与保护
- 一 档案为人人
- 1.衍生于历史:对过去的解释与保护
- 2.档案、历史与社会公正
- 3.教育理念、内容与方法
- 二 档案与公众记忆
- 1.公众记忆:定义与特征
- 2.文化性、社会性、集体性
- 3.城市记忆工程
- 三 公众史学视域下的历史保护
- 1.溯源
- 2.局限和误区
- 3.原真性:历史保护的理想主义情结?
- 4.碎片式的历史解读
- 5.历史、记忆与多重地域感知
- 6.历史保护与城市规划
- 7.“沟通转向”:交际民主下的叙事
- 8.公众史学与沟通式规划
- 9.权力、理性与叙事的博弈
- 10.具有文化敏感性之叙事方法
- 第五章 公众史学教育
- 一 各国公众史学教育概况
- 二 联接学生与身边的历史:公众史学教育在中国的探索
- 1.课程背景、理念与设计
- 2.在实践中反思
- 3.关于公众史学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 第六章 中国公众史学研究
- 附录一 美国公众史学委员会(NCPH)职业道德准则和专业行为规范
- 附录二 学术资源
- 附录三 推荐阅读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