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0千字
字数
2022-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站在两宋历史格局上,重新评价太宗的历史功过。
内容简介
宋太宗赵光义的一生,似乎总是被笼罩在阴影之下。
早年,父兄皆是战功赫赫,兄长更是在几年之间黄袍加身,从一个落魄流浪者摇身一变成了九五之尊,而他却默默无闻,只能在掌权后为自己编造一段漏洞百出的少年时光;青年时,母亲着他与权臣赵普相交,多加学习,培植势力,赵普却一力反对他成为皇储,乃至因此被罢相;人至中年,终于登极,皇位的合法性却又成了一桩众说纷纭的悬案,史家争论千年,至今未有定论。
重重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他五十九年的人生,造就了他的多疑、固执与好大喜功,也造就了他的勤政爱民与文治之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宋太宗论 (代前言)
- 第一节 即位前的太宗
- 第二节 太宗与赵普
- 第三节 太宗之继位
- 第四节 太宗之功业
- 第五节 太宗之为人
- 第六节 结语
- 第一章 扑朔迷离:青少年时代
- 第一节 出生与父兄
- 第二节 扑朔迷离的早年
- 第三节 “陈桥兵变”前后
- 第二章 韬晦蓄势:太祖在位时期
- 第一节 准皇储地位的确立——与赵普之政争
- 一、符彦卿的任用
- 二、冯瓒之事
- 三、宋琪被贬
- 四、姚恕投尸于河
- 五、石熙载之贬
- 六、窦仪不至执政
- 第二节 光义势力的发展
- 第三节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 第三章 巩固帝位:即位初期
- 第一节 安抚人心,树立威望
- 第二节 迫死弟、侄,以遂传子之欲
- 第三节 “金匮之盟”,迷雾重重
- 第四节 独裁君主的登场
- 第四章 完成统一:底定赵宋帝国
- 第一节 漳泉纳土
- 第二节 吴越纳土
- 第三节 攻灭北汉
- 第五章 大阐文治:文官统治之确立
- 第一节 大开科举之门
- 一、太平兴国二年贡举
- 二、太平兴国三年贡举
- 三、太平兴国五年贡举
- 四、太平兴国八年贡举
- 五、雍熙二年贡举
- 六、端拱元年贡举
- 七、端拱二年贡举
- 八、淳化三年贡举
- 第二节 三大类书之编
- 一、搜访书籍与校刊书籍
- 二、崇文院与秘阁
- 三、编修三大类书等
- 第三节 宋代文官统治之确立
- 第六章 对辽作战:积贫积弱之形成
- 第一节 序幕:石岭关之战
- 第二节 高梁河之战
- 第三节 雍熙北征
- 一、岐沟关之战
- 二、陈家谷之战
- 三、君子馆之战
- 四、雍熙北征之检讨
- 第四节 积贫积弱之危局
- 第七章 统治危机:农民起义之爆发
- 第一节 宋初的川峡地区
- 第二节 王小波、李顺起义
- 一、起义的爆发
- 二、大蜀农民政权的建立
- 三、成都的陷落
- 四、张余和王鸬鹚:农民军余部的斗争
- 第八章 皇位传授:继位人地位的艰难确定
- 第一节 长子元佐
- 第二节 次子元僖
- 第三节 太子之立
- 第四节 舐犊之情:其余诸子
- 第九章 家庭生活:寡人有好色之癖
- 第一节 后宫
- 一、皇后
- 二、嫔妃
- 第二节 好色
- 第三节 女儿
- 第十章 体态、才艺与思想
- 第一节 体态风貌
- 第二节 书法棋艺
- 第三节 思想倾向
- 第十一章 宗教政策:厚道教而不薄佛教
- 第一节 继位与道教
- 第二节 优待道教
- 一、营造道观
- 二、征召道士
- 三、收集道教典籍
- 第三节 不薄佛教
- 第四节 总结
- 第十二章 君臣之间:太宗与其宰相
- 第一节 太宗勤政
- 第二节 太宗之用相
- 第三节 太宗与赵普
- 第四节 太宗与李
- 第五节 太宗与吕蒙正
- 第六节 太宗与吕端
- 第七节 总结
- 第十三章 太宗之死:危局之遗留
- 第一节 太宗晚年的危局
- 一、边防形势的严峻
- 二、内部矛盾的尖锐
- 三、阶级矛盾的激化
- 第二节 箭疾的困扰
- 第三节 托孤吕端
- 第十四章 千秋功罪:留与后人评说
- 第一节 前人评论
- 一、宋人的评论
- 二、元人评论
- 三、明人的评论
- 四、清代的评论
- 第二节 太宗功过评说
- 第三节 太宗之历史地位
- 附录
- 附录一 宋太宗大事年表
- 附录二 主要参考论著
- 一、著作
- 二、论文
- 附录三 引用书目版本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