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正名或语言表述到法哲学的多视角考察,讲述了好的生活或好的社会在马克思眼中是什么样的,并特别集中于所有权与正义这个棘手问题。

内容简介

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种现成的关 于好生活或好社会的哲学。本书强调,惟有重新开启马克思政治哲学新的境域,才能摆脱马克思主义者在现代性中的言说规范困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篇 政治哲学的基本考察
  • 第一章 复兴政治哲学
  • 一、政治哲学的指向
  • 二、真相的浮现
  • 三、要做哲学,只能做政治哲学
  • 第二章 关于政治哲学的若干理解
  • 一、对政治哲学之认识的历史发展
  • 二、对政治哲学与共享判断的认识
  • 三、政治哲学的一般和直接的方面
  • 四、对政治关乎方法的思考
  • 第三章 政治哲学问题域及其建构
  • 一、政治哲学与意识形态
  • 二、政治哲学对好的生活、好的社会的演绎
  • 三、一个关键点
  • 第四章 政治哲学的思想主题嬗变
  • 一、覆盖在希腊哲学之健全理性上的一道阴影来自现代哲学和科学
  • 二、政治哲学的本质特性及历史指向
  • 三、普遍合理性政治哲学的限度
  • 第五章 政治哲学概念性理解及进路
  • 一、政治哲学之复调
  • 二、政治哲学的启发价值
  • 三、我们不能只做政治的观众
  • 第二篇 作为政治哲学的马克思哲学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相
  • 一、马克思哲学的本原原则
  • 二、马克思政治哲学重生不能只是学术型的
  • 三、回归马克思政治哲学在中国的语境
  • 第七章 为马克思主义正名的一种应有视野
  •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正名
  • 二、政治哲学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一直缺席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任务和新方法
  • 四、“哲学与剑”结盟
  • 第八章 两种马克思政治哲学概念
  • 一、政治事物的本质与两分法
  • 二、马克思政治哲学与两分法的联系
  • 三、真正的共产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联系
  • 第九章 马克思与政治哲学现代性的浪潮
  • 一、时代的大政治问题
  • 二、马克思不会弃人类的苦难于不顾
  • 三、一点歧义
  • 第十章 开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新境域
  • 一、从历史与非历史的观点看政治哲学中的张力
  • 二、马克思在现代政治哲学史上的地位
  • 三、马克思对霍布斯的批判
  • 第三篇 所有权以及无产者的政治哲学断想
  • 第十一章 唯物史观语境中的正义理论之基本特征
  • 一、什么是正义
  • 二、马克思怎样教导正义
  • 第十二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当代意义
  • 一、所有权正义是马克思哲学新的生长点?
  • 二、论证所有权正义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集中体现
  • 三、马克思关于所有权正义的哲学性质和内容析出
  • 四、方法论上的思考
  • 第十三章 所有制与所有权正义:马克思与亚当·斯密问题
  • 一、对亚当·斯密问题的重构
  • 二、所有权正义何以成为《国富论》的核心关注点
  • 三、马克思对斯密的所有权正义的批判立场
  • 第十四章 马克思的所有权批判及其相关的公平正义观
  • 一、什么是所有权:马克思所有权批判的渊源及其方法
  • 二、关于马克思的所有权批判的内涵及革命性质
  • 三、关于马克思所有权批判的当代中国视角
  • 第十五章 从犹太人问题的角度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底色
  • 一、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种评论
  • 二、重估“犹太人问题”:考察马克思政治哲学可资借鉴的一个范例
  • 三、如何实践地理解犹太人解放
  • 第十六章 无产者形象之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断想
  • 一、无产阶级的权力和权利
  • 二、无产阶级哲学的真理:人的本性与政治的同盟
  • 三、不以权利为基础的“使用权”断想
  • 四、反对逃避或逃离
  • 第四篇 思考正义的基本维度
  • 第十七章 语言视角:马克思与古希腊人的正义观的哲学分析
  • 一、从古希腊人到马克思
  • 二、古希腊人的正义观
  • 三、马克思的正义观
  • 第十八章 马克思对正义观的重新表达
  • 一、作为古希腊人的正义观
  • 二、马克思没有谈论种种实体性的正义判断或概念
  • 三、结语
  • 第十九章 马克思的正义观述要
  • 一、马克思的正义观应避免以伦理学为基础
  • 二、构成正义确信的平等实质上是不平等
  • 三、马克思正义观的经济学根据
  • 第二十章 马克思对“伦理的正义”概念的批判
  • 一、“马克思哲学”与“伦理学”:两种思维间的歧异
  • 二、道德和伦理学的始基批判
  • 三、马克思正义观的基础和原则
  • 第二十一章 论唯物史观语境中的法与正义
  • 一、法源之争:唯物史观的解蔽与遮蔽
  • 二、对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的政治哲学批判
  • 三、不存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法律理论吗?
  • 第二十二章 马克思“柏林法学建构”的意义
  • 一、对“柏林法学建构”之未完成性原因的批判考察
  • 二、对哲学与法学之间关系之谜的反思
  • 三、“马克思主义者”的法学不成立的再反思
  •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的理性主义国家观及其法的正义批判
  • 一、在马克思看来,法的正义是对法的价值的批判
  • 二、贫民的习惯法合乎法律蕴含的正义原则
  • 三、穷人的需要诉求与富人的财产诉求冲突的政治经济学表达
  •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国家概念的遗产
  • 一、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国家观
  • 二、一种对列宁国家哲学和马克思国家哲学倾向之间批判性理解
  • 三、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未来真理性
  • 第五篇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反观当代中国
  •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平等观与当代中国
  • 一、社会主义平等如何指引方向
  • 二、社会主义平等的理想与现实
  • 三、对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反思
  • 第二十六章 未来马克思政治哲学论纲
  • 一、中国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现状
  • 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能否真正命名
  • 三、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领域的指导线索
  • 结束语:不能淡化危机意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