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2千字
字数
2017-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介绍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以及主要理论观点,并通过鲍尔斯(Samuel Bowle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及艾波尔(Michael Apple)的概念反思学校教育如何延续国家权力及阶级宰制。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以及主要理论观点,并通过鲍尔斯(Samuel Bowle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及艾波尔(Michael Apple)的概念反思学校教育如何延续国家权力及阶级宰制。全书分成九个主题,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介绍,作者希望能帮助读者掌握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精髓,并进一步反思中国教育之中的不平等现象,为中国的教育研究开展不一样的道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
- 第一讲 符应理论与批判教育社会学的起源
- 一 符应原则与学校的再生产功能
- 二 教育改革:修复学校与经济生产的符应关系
- 三 教育与转化的实践(transformative practices)
- 四 《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的贡献及有待超越之处
- 五 本讲小结
- 第二讲 矛盾的再生产与再生产的矛盾
- 一 竞夺性再生产
- 二 商品形式文化的回转:课程形式(curricular form)与技术控制
- 三 1995年……
- 四 《教育与权力》引起的讨论及批评
- 五 本讲小结
- 第三讲 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与阶级再生产
- 一 教育实践的特性
- 二 《再生产》引起的批评与讨论
- 三 本讲小结
- 第四讲 课程符码、阶级与社会控制
- 一 从语言形式到语言符码
- 二 学校的角色——“表意性”及“工具性”秩序
- 三 课程符码——学校知识的深层结构
- 四 “显性”及“隐性”教学法
- 五 伯恩斯坦符码理论引起的争议
- 六 本讲小结
- 第五讲 教育论述、教育机制与符码理论的重构
- 一 重建符码理论——“分类”概念的重构
- 二 “教育论述”与“教育机制”
- 三 教育体系的相对自主性
- 四 重探阶级与课程政治的关系
- 五 新自由主义下的课程政治
- 六 批评与争议
- 七 本讲小结
- 第六讲 霸权、意识形态与课程
- 一 意识形态与霸权
- 二 “正式”及“隐藏”课程——美国学校课程的“选择性传统”
- 三 系统管理与“助人专业”(helping professional)——教育工作者的常识假设
- 四 社会控制与自由主义——霸权课程的基础
- 五 1979年后
- 六 《意识形态与课程》的贡献及引起的批评及争议
- 七 本讲小结
- 第七讲 资本的形式与转换
- 一 经济行为与符号资本
- 二 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
- 三 社会资本与资本的转换
- 四 争议与讨论
- 五 本讲小结
- 第八讲 学术人与教育场域的自主性
- 一 从场域到大学场域
- 二 大学场域与阶级再生产
- 三 权力、文化生产及再生产
- 四 大学场域的相对自主性
- 五 《学术人》的贡献及争议
- 六 小结
- 第九讲 古典社会学大师论教育思想的演进
- 一 基督教会与早期法国教育
- 二 大学、辩证法与逻辑形式主义
- 三 文艺复兴与文艺形式主义
- 四 耶稣会、人文主义与个人主义
- 五 教育传统与革命
- 六 贡献与重要性
- 七 批评
- 八 本讲小结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