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贝勒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美国门宁格诊所高级心理学家乔恩·艾伦扛鼎之作。学会在创伤中理解自己并创建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内心安全的基石。

内容简介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不局限于专业人士,作者发现患者也很热衷于学习有关依恋的理论和研究,他们可以很快领会这些知识与他们自己问题的关联。

相应地,为了使好奇的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本书的内容,作者用聊天的口吻来撰写这本书,这也符合他的临床教育背景。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译者简介
  • 推荐语
  • 推荐序:精神分析的发展
  • 译者序
  • 前言
  • 引言
  • 第1章 早期依恋
  • 人格发展的两条主线
  • 依恋理论和研究的早期发展
  • 基本概念
  • 依恋的发展
  • 安全依恋
  • 矛盾-对抗型依恋
  • 回避型依恋
  • 儿童气质
  • 依恋安全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 依恋安全性和适应
  • 临床意义
  • 第2章 成人依恋
  • 恋爱关系中的依恋
  • 安全依恋
  • 矛盾型依恋
  • 回避型依恋
  • 伴侣匹配
  • 依恋安全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 依恋安全性的代际传递
  • 依恋原型:条件和限制
  • 临床意义
  • 第3章 在头脑中抱持想法
  • 正念
  • 依恋关系中的心智化
  • 整合正念和心智化
  • 临床意义
  • 第4章 依恋创伤
  • 早期紊乱型依恋
  • 依恋创伤的代际传递
  • 紊乱型依恋的发展性影响
  • 儿童依恋创伤的种类
  • 成年依恋创伤
  • 临床意义
  • 第5章 神经生物学基础
  • 依恋
  • 正念
  • 心智化
  • 有意识调节与前额叶皮层
  • 临床意义
  • 第6章 治疗
  • 我们在治疗什么
  • 现有的创伤治疗
  • 对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的研究
  • 心智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式
  • 心智化创伤体验
  • 总结性思考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属于心理学读物,学术性比较突出,论题是创伤在依恋关系中修复,论据从各种案例,生物学研究,心理学知识等角度论证。我从后半部分采用了刷书方式阅读。整体感受是认可作者的论点,即依恋关系是最宝贵的资源,创伤可以在依恋关系中修复,这种依恋关系纽带有亲人,朋友,伴侣,也有咨询和咨询师,也有与自我的关系。为什么认同呢?自己这两日亲身经历给了我认证作者论点的机会。本周一到周五,是在老家的时间,用来陪伴照顾母亲。在陪伴母亲的这几日,有过崩溃状态,甚至冲突,没预料到的结果就是惹她哭了。说痛苦和绝望使人感到孤独,或许在某一刻,她感到了这两样情绪吧,于是说出了一句我只听话没听音的那句 "我没亲人了"。起因是她让我做一件事,我第一反应是不同意,就跟她辩,想反驳她,从那时候起,原本的事情不再重要了,往日的鸡零狗碎,今后的不确定等等引起的创伤复发了。遇到危险时,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防御,而我的防御在面对老妈的防御时,投降了(好像一直都是这样的模式)。直到今日下午,我才做到了同理心,倾听妈妈的情绪,关注她真正想要表达什么,也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了(虽然这次还是我服软)因为她今个又哭了,哎,人在生病的时候就是比往日更敏感吧,可能是失去了很多掌控感。妈妈性格柔弱,倔强,骄傲,也是一个古怪的人了(我真遗传了她的这点基因),她只是就事去指责,去批评,对儿女又是有了一些严厉,完美主义,很少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表达过感受,比如生气,伤心,失望,开心,愉悦…… 今日我试着通过她说的话,去确定她是什么样的感受吗?好像从那一刻开始,她情绪稳定了一些,人也松弛了一些。我努力忽略,过滤掉不喜欢听到的言语,去寻求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个尝试的结果很好,因为谈话结束时,她表现出来的是放松感,而我也觉着更有力量了。她想要被重视,想要有价值感,想要关爱,想要被认可,我对妈妈说 "妈妈,俺爱你","妈,你很好的"。抱抱她,亲了亲她可爱滴脸蛋。先关注情绪,再关注事情。往后要多多问妈妈意见,让她感受到价值感,存在感,被重视感,虽然儿女长大,但依旧需要她,当然也要给她批评的机会,我才会不骄不躁,一直进步。而我的创伤(儿时母亲过度的保护、控制,大概率是导致自我存在感不明显的原因,表现在昔日对他人依附性强,自我责任意识低,自信感低)也在这个时候一点点修复着。不温柔,烈火的性格可能不招人喜欢,但是找到自我不是最重要的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过提高心智化来治疗依恋创伤

      这是一本研究依恋创伤的专业学术书籍,作者介绍了童年期由于照顾者不正确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也深入挖掘了照顾者行为背后的创伤史、创伤代际传递等因素,并揭示出不安全依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心智化能力受损,以及童年期的依恋模式是如何延续发展到成人阶段。后面两章引用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来佐证先前的理论和假设,以及介绍并讨论跟依恋创伤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研究创伤依恋的心理学者、治疗创伤的心理咨询师都深有启发,尤其是对心智化的关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的文笔、结构、翻译,比《心理治疗中的依恋》更方便阅读学习。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