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酝酿于1938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加缪26岁,此时他已在亲友的资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专业是哲学。1940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参加地下抵抗运动。1942年,加缪出版了小说《局外人》,一举成名。完成时间基本上可确定是在1940年5月。

目录

  • 版权信息
  • Part One 第一部
  • Chapter I 第一章
  • Chapter II 第二章
  • Chapter III 第三章
  • Chapter IV 第四章
  • Chapter V 第五章
  • Chapter VI 第六章
  • Part Two 第二部
  • Chapter I 第一章
  • Chapter II 第二章
  • Chapter III 第三章
  • Chapter IV 第四章
  • Chapter V 第五章
  • 版权声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50-1

    主人公还真是个局外人,只是通篇看的我莫名其妙。这么荒诞的故事一定是在批判什么,可是批判啥呢?第一部分,母亲的葬礼主人公貌似是一个局外人,没得感情。邻居的事本与他不相干,他却帮着写信、作证,最终因为这不相干的事而杀了人。庭审过程中,他也好像是一个局外人,看着大家表演,只是结果却需要他一个人承担。这本书可能是我欣赏不了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戏与演员

      磕磕绊绊读完了这本加缪的经典之作。不同于其他小说中主角们的入世共性,投入、热烈、执念,加缪笔下的默尔索是平淡超然的,类似你我这样的社畜本本份份的生活工作,对工作机会不上进不内卷,不表达对他人的喜恶;内心对任何人和事漠不关心,行为上却有求必应。理性、无所谓、不重要,是他的处事态度。当他意外杀人后,因为他的 "奇怪",因为他不是个世俗大戏中合格的演员 —— 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他在母亲葬礼上喝了咖啡抽了烟、他在母亲葬礼后第二天见了女友、他认为死生自然、他在犯案后没有向上帝忏悔、他不做违心解释…… 他被排除在他的案件之外,像个局外人看着公诉人、律师、证人在法官和陪审团面前,用着这些跟本案实际不相关的 "证据" 慷慨陈词。最终,他被宣判死刑,冠以 "全体法兰西人民" 的名义。甚至在他被执行死刑前,神父依然在劝他皈依,仿佛要为世俗大戏献祭一个圆满的结局。《局外人》这本书于我的感受如同夏日的台风过境,或是因为双语,我时不时还查查字典,划划笔记记录下英文表达,前半部读的较为无聊和沉闷,偶尔的乐趣来自于翻译对过滤不可描述部分的努力。后半部是压抑的,法庭上戏码的滑稽,默尔索本人的平静,直到本书结尾默尔索这个仅希望活在当下的无神论者对皈依的拒绝酣畅淋漓。我无意去查阅本书的创作历史,也并不想用浅薄的言语置喙本书对时代和社会法律体系的控诉。仅作为或许某方面来说也算个离经叛道者表达无力感,或多或少,我也感受过周遭剧场环境对于我这个并不甘于表演一出合格戏码的鄙夷或规劝。或许你我都一样不想按着既定规则表演,但并不具备这份淡然与勇气,没有办法一直充当局外人冷眼看着自己命运发展。所以我们时不时锻炼下演技,时不时又忙碌着希望变成编剧修改剧本,时不时又充当其他人剧里的可恶配角…… 大概这就是普通人吧,借用书的结尾:"For all to be accomplished, for me to feel less lonely, all that remained to hope was that on the day of my execution there should be a huge crowd of spectators and that they should greet me with howls of execration." 或许当我们决定放弃心里那个充当局外人的 "我" 去演戏时,"execration" 抑或可换成 ——"congratulation"。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年创办,是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涵盖全学科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等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出版机构,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