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中国城镇中的“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增加对中国社会、社会结构的多视角了解。

内容简介

“单位”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单位组织”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单位”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的相关视角。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序
  • 第一章 “单位”
  • 第二章 资源与交换
  • 第三章 权力与非制度化方式
  • 第四章 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
  • 第五章 不同类型单位的差别
  • 第六章 单位组织与单位制度
  • 第七章 数据与量表
  • 附录
  • 附件1 关于问卷调查的抽样
  • 附件2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编辑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的单位组织》

    “单位” 是中国社会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曾几何时,中国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其生存和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和所谓的 “单位” 具有紧密的联系。当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后,尽管中国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对于相当多的生活在城镇中的人们来说,“单位” 仍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生活中的众多问题,最终都和 “单位” 有着或多或少、千丝万缕的联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二十多年过去,很多观点依然没有过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不适合泛读

        1 - 这本书其实没有看完。本书作者用很多图表和模型,试图以定量的方式,准确地给一个在我看来更适合给出定性结论的问题。从 “用数学模型展示自己结论的准确性” 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比较适合作为在论文中引用。2 - 关于中国的 “单位” 和其中的关系,个人认为用定性的研究足矣,且大多数定性结论,和中国人的日常感受不会差很远。3 - 对想要泛读的读者而言,读这本书不会很快地带来信息增量,一是因为图表太多影响阅读体验,二是因为很多东西中国读者早就知道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三联·生活书店

        2013年7月,由三联书店主管主办的全资独立出版社生活书店正式恢复运营。作为中国出版界的“老字号”,1932年7月,生活书店在上海诞生。1948年10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生活书店和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尽管经历了六十五年之久的“停顿”,但在众多读者和作者心中,生活书店仍然是极具号召力的品牌。七年来,生活书店推出了众多高品质图书,如《孩子:挑战》《恰如其分的自尊》《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谢觉哉家书》《西行三万里》《直面大转型时代》《行走的人生》等,丛书有“知心书”“知育书”“知味书”“作家与故乡”“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独立日”等。拥有包括谢觉哉、吴敬琏、马识途、费孝通、王蒙、冯骥才、邵燕祥、毕淑敏、铁凝、刘梦溪等实力强劲的作者群。 目前公司出版范围为人文社科著作、文学艺术作品、大众文化读物、实用生活类图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