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呈现有关望加锡华人社会历史的完整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详尽星现了长期以来在历史研究中鲜有涉及的望加锡华人社会历史,更是首部全面编纂了该地区自17世纪至20世纪的华人历史学术著作。

本书所涵盖的史料来源广泛,包括殖民档案收藏、欧洲旅行者的记录、有关华人的马来文报刊,以及保存在宗教场所中的华人家族传承家谱记录。

透过本书,读者得以深入探究望加锡华人社会丰富多元的文化面貌和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同时了解望加锡与南洋地区主要商业城市构建的庞大经济网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译者简介
  • 译校者序
  • 前言
  • 有关中文姓名的音译解释
  • 缩略语
  • 绪论
  • 第一章早期至荷兰东印度公司末期(1799年)的望加锡华人社会
  • 第一节 望加锡华人社会的起源
  • 一 商人的阶段性出现
  • 二 华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作用增强
  • 三 新的华人聚落、华人首领及聚落状态
  • 第二节 18世纪望加锡华人社会的发展
  • 一 经济的增长
  • 二 初期(1717—1734年)
  • 三 中期(1735—1766年)
  • 四 末期(1766—1797年)
  • 五 市内贸易
  • 六 社会状态
  • 第二章19世纪望加锡华人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1800—1847年华人社会概况及发展停滞期
  • 一 经济领域
  • 第二节 1847—1899年华人社会概况及发展期
  • 一 开埠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
  • 第三章20世纪初望加锡华人社会的融合趋势
  • 第一节 新经济体制下的华人经济
  • 一 大宗贸易
  • 二 传统职业
  • 三 新兴行业
  • 第二节 华人社会的重组
  • 一 最早的五个行业协会
  • 二 新客华人社团
  • 三 土生华人社群中影响较小的社团组织
  • 四 党派团体的兴起
  • 第三节 争取现代教育
  • 一 第一所华文学校的成立(1900年)
  • 二 荷华学校的建立(1908年)
  • 三 进一步发展
  • 第四节 华人在新闻媒体中的参与
  • 一 兴办的各类报刊
  • 二 记者与编辑
  • 三 华人社群与媒体
  • 第五节 文化生活
  • 一 对祖先文化的解读——林庆庸
  • 二 在社会问题领域发挥作用的作家
  • 三 望加锡文化
  • 四 娱乐
  • 第四章动荡时期的华人社会(1942—1965)
  • 第一节 日据时期(1942年2月9日至1945年9月2日)
  • 一 望加锡的沦陷
  • 二 民政府的建立
  • 三 逮捕华人抗日运动者
  • 四 华人经济政治情况
  • 五 教育
  • 第二节 东印度尼西亚邦时期(1946—1950年)的望加锡华人社会
  • 一 重建
  • 二 政治统一
  • 三 支持民族独立的杰出人士
  • 四 经济领域的重建
  • 五 学校和文化领域的重生
  • 六 战后纸媒的发展情况
  • 第三节 共和国时期的望加锡华人社会(1950—1965年)
  • 一 国籍问题
  • 二 限制华人的政策
  • 三 移民潮
  • 结论
  • 术语释义
  • 附录一苏拉威西岛地名中印尼文对照表
  • 附录二望加锡华人领袖名录
  • 附录三盼望团结
  • 附录四汤龙飞担任玛腰15周年庆
  • 附录五华人玛腰办家宴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