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6千字
字数
2018-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大新闻系优秀作品集,《新闻的名义》三卷本,主题分为人文、社会、前沿,主教材案例来源。
内容简介
《新闻的名义》三卷本收入深圳大学新闻系自2013年以来毕业设计中的优秀作品,按照主题分为“人文观照”“社会脉动”“前沿观察”,作品体裁主要是深度报道、纪录片(有文字说明、工作图片、视频二维码),每篇作品都包括如下内容:选题由来,文字作品,穿插图片,学生谈作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困难的,指导老师做点评,有些作品配发业界老师的评价、后续影响。此三卷本是方法论教材《新闻专业毕业设计》的配套案例作品集,主教材举的绝大部分案例来自此三卷本作品集。本书为作品集的第三本“前沿观察”。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代序理想是有温度的
- 序二使命感并非凭空而来
- 深圳渔村:远去的故乡——关于深圳渔村兴衰存亡的新闻调查
- (主稿)漫漫三十载 渔村大变迁
- 疍民上岸 梦圆瓦房
- 万山群岛 千帆竞发
- 打鱼遇冷 风光不再
- 推倒一面墙 离开一个“家”
- (辅稿1)“渔舟唱晚”成旧日时光
- 深圳河上打鱼人
- 双重户籍 过界打鱼
- 全村渔民大逃港
- “小心谨慎”渔家恋
- (辅稿2)渔村缘何消失?
-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左右夹击
- 填海造陆让渔村“有名无实”
-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
- 本地渔民弃渔成渔村消失的“催化剂”
- (辅稿3)本地渔民:打鱼不再是首选
- 观光旅游 弃渔不离船
- 海味、养殖转产不离海
- 海洋不是渔民后代的“主场”
- (辅稿4)究竟谁还在打鱼?
- 福永、西乡码头的海上人家
- 他乡之客 租住渔村
- 打鱼就是打工
- 港澳流动渔船支撑海鲜市场
- (辅稿5)渐行渐远渔文化
- 旱桨舞代替“渔歌伴嫁”
- 在“非遗”中延续“生命”
- 捕鱼技艺传承“断档”
- 后记
- 学生感言 渔村边难忘的日子
- 指导老师的话 用脚丈量出来的新闻
- 深圳填海三十年
- 卷首语
- 八十年代之蛇口:炸山填海,种下梧桐引凤凰
- 开山填海,打造600米码头
- 炸山填海,五通一平
- 赤湾大港,在争议中诞生
- 渔业就此“填埋”,工业区拔地而起
- 九十年代之南山:填出来的新城市中心
- “南油大红线”内疯狂生长的海岸线
- “因为填海,我的蚝全死了”
- 滩涂上崛起的华侨城
- 海景变陆景,远去的涛声
- 滨海大道,多花一个亿为红树林让步
- 新世纪之深圳:为发展而填?
- “天堑变通途”,借势海洋的国际化之路
- 港口用地上“长”出了写字楼
- 深圳湾公园,或为填海画上句号
- 尾声
- 辅稿述评 “填海”或是“不填”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 学生感言 更多的是喜悦、自豪与不舍
- 指导老师的话 六个月,三十年
- 罗湖棚改:违建之困 转型之惑
- 前言
- 罗湖棚改:必须尝试的第一次
- “棚户”之名:远低于预期的补偿标准
- 新的问题:备受争议的协议
- 探索之路:遭遇中国棚改第一难
- 政策之下:业主的同盟与分裂
- 清水河谈判:求“公平”的大业主
- 谈判插曲:被驱逐的小业主
- 一楼业主上访:成功的尝试
- 微信群的硝烟:签约后的分裂
- 租户:无奈的大多数
- 住房租户:请房东协商补偿
- 商铺租户:更想拿回本钱
- 去路:农村?还是下一个城中村?
- 未来:悄悄提高的门槛
- 围局:历史和现实的重影
- 保不住的家 住不下的房
- 真真假假的“两证一书”
- 野蛮“生长”的房子
- 夹缝中的选择
- 纵观:直面棚户区旧改任重道远
- 从城市更新到棚户区改造:行政力量加强
- 违法建筑:罗湖棚改解决的问题
- “多重标准”:缺失的信任
- 态度转变:政府更加“人性化”
- 学生感言 新闻有路,以勤补拙,以笔为刀
- 指导老师的话 再现复杂事件的多元样貌
- 城墙内外——湖贝旧村的最后岁月
- 200年的张公祠,始建于嘉庆年间
- 百年旧屋变“豪宅”,只能分拆出租
- 传统小社会,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 街坊邻里间,满满“人情味”
- 旧村将死,“狼”真的来了
- 恋恋不舍,不忍回头
- 专栏作家:祠堂为何一定要“异地重建”?
- 规划专家:湖贝村绕不开旧城改造
- 学生感言 不忘新闻人的初心
- 指导老师的话 随城市脉搏跳动
- 归来之神——深圳民间宗教调查报道
- 前言
- 神堂记忆:深圳民间宗教的兴衰起落
- 寻找尘封的仪式
- 时代推倒的神堂
- 重建庙宇的浪潮
- 流动的信仰:城市化与村庙变迁
- 日渐冷清的村庙
- 被举报的董事长
- 孔子、玄天上帝,同居一室
- 接手?烫手!民间宗教的管理困局
- 拒绝政府管理的庙宇
- 期望政府接手的村庙
- 进退两难的执法
- 民宗局的下一步
- 一样的天后宫,不同的政治梦
- 古庙里的“中国梦”
- 从“天后”到“海峡和平女神”
- 中英街里的天后宫
- 发展与制约
- 新闻评论:在庙宇中理解深圳
- 学生感言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指导老师的话 温文尔雅
- 佛山武馆之商业江湖——探寻佛山传统武馆的转型之路
- 选题背景
- 整体设计
- 框架结构
- 思路设计
- 《佛山武馆之商业江湖》分镜头脚本及文稿
- 学生感言 佛山武馆困境的视频表达
- 指导老师的话 寻找心中的“黄飞鸿”
- 行走在流水线与霓虹灯之间——90后农民工在深圳的别样生活
- 前言
- 漂在富士康的年轻工人
- 霓虹灯下的“黑豹”
- 想留不能留 欲归无处归
- 一城又一城:“城市没那么好闯”
- 成功的打工仔 一样的异乡人
- 创业成功也是“外地人”
- 回不去的农村
- 深圳的婚姻和房子
- 结语:出入城市的边缘
- 学生感言 做了,就有成功的希望
- 指导老师的话 另类视角的诠释
- 外来务工子弟:无处安放的书桌
- 来了,走了
- 开在废弃停车场上的学校
- 我的父母我的家
- 钱!钱!钱!
- 隐形的围墙
- 城市的温度
- 学生感言 做时代的记录者
- 指导老师的话 让阳光洒满小书桌
- 梧桐私塾“复兴”记
- 世外的私塾村 执着的私塾人
- 蔡孟曹和他的梧桐书院
- 孟丹梅和她的鹿鸣学堂
- 不为应试的读经教育
- 私塾教师的坚守
- 尴尬的现实摸索的路
- 一个人的班级
- “试验田”河源校区
- “普适”的读经理念
- 读经热的冷思考
- 读经教育的商机与“链条”
- 私塾教育:另类抑或异类
- 复古还是熔古
- 体制教育与私塾可否融合
- 学生感言 探索“教育”的可能性
- 私塾模式仍不成熟
- 读经与教育本质回归的关系
- 探索新教育模式的“可能性”
- 指导老师的话 理想主义的注脚
- “深”海——深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调查
- 卷首语:为海而声
- 相差十年的三公里丈量深港两地海洋保护的距离
- 一片海域相隔十年
- 解法律准绳 看“粗细”差距
- 认知海岸条件 发展与保护并行
- 万志权:我要记录中国水下世界的全部
- 探索新世界
- 流动的快门
- 一潜一垃圾
- 学生感言 难以忘怀的时光
- 指导老师的话 听,海笑的声音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