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85千字
字数
2023-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屈大均与明末清初岭南诗派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明末清初,岭南不少士人投身于抗清斗争之中,催生了当地直雄的士风。在以屈大均为代表的诗人的推动下,岭南诗坛迅速走上巅峰,与中原、江南诗坛鼎足而三。
本书从“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切入,展现了在华夏道统和文统的承续面临空前危机的时刻,屈大均以传承华夏正统文化为己任,不但建构了岭南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关系,而且塑造了岭南诗派的鲜明特点,对岭南地区的诗文创作和文献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上编 慷慨悲歌与麦薇之吟
- 第一章 明末清初奋身国难的岭南诗人志士
- 一、奔赴辽东的岭南诗人志士
- 二、南明隆武朝的岭南诗人志士
- 三、南明绍武朝的岭南诗人志士
- 四、丁亥之役前后的岭南诗人志士
- 五、屈大均、陈恭尹等对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等人精神的继承
- 第二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人的壮游与隐遁
- 一、陈恭尹、何绛等人的志士之游
- 二、屈大均的名士之游
- 三、梁佩兰、程可则等人的宦游
- 四、隐于乡野市井
- 五、隐于丛林禅寺
- 第三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人的地域性群体认同与岭南诗派的形成
- 一、明末清初岭南地域性诗社及其与南园诗社渊源考论
- 二、宴饮、唱和与地域性群体集结
- 第四章 清初岭南诗人的诗学理论
- 一、屈大均的诗学观念:“丽”与“则”
- 二、陈恭尹的性情论诗学观
- 三、梁佩兰以性情涵容雅正和神韵的努力
- 四、成鹫以禅喻诗及其“诗本夫性”说
- 第五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派的雄直诗风
- 一、岭南诗派的雄直一脉
- 二、岭南遗民精神对岭南诗风的影响
- 三、明末清初自抒性情的岭南诗人
- 四、特殊的地域环境对岭南诗风的影响
- 第六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派与清初诗坛之格局
- 一、诗人与诗集
- 二、合称与世家
- 三、诗社与诗派
- 四、清初中原、江南和岭南诗坛的鼎足格局
- 下编 文化重构与地域书写
- 第一章 屈大均的文献编纂和明末清初岭南文献编纂之热潮
- 一、屈大均的文献编纂思想
- 二、屈大均文献编撰成书考
- 三、清初岭南文献编纂之热潮
- 第二章 屈大均等人对岭南地域诗学传统的建构
- 一、乡贤崇拜与地域典范的确立
- 二、岭南诗史的梳理
- 三、岭南地域诗学的形成
- 第三章 屈大均对岭南文化传统的梳理和重构
- 一、岭南和岭南人
- 二、上古华夏文明与岭南文化之渊源
- 三、华夏道统学统之正传
- 第四章 屈大均等人笔下的岭南与中原王朝
- 一、岭南古来属华夏
- 二、屈大均之于岭南割据政权
- 三、正统与僭窃:屈大均的天下观和正闰观
- 第五章 明清之际华夏道统的承续危机与屈大均对屈氏宗族精神的建构
- 一、明末清初遗民的亡天下之忧
- 二、屈原忠骚与华夏道统和学统
- 三、忠骚传统与屈氏宗族精神
- 第六章 “学为圣贤”:天下将亡之时屈大均的大儒自塑
- 一、逃禅归儒,力倡正学
- 二、接续孔、孟、屈原、朱子、白沙、甘泉学统
- 三、“学为圣贤”
- 第七章 “交广有《春秋》”
- 一、“笔削吾何倦,《春秋》以没身”
- 二、岭南丁亥之役与《皇明四朝成仁录》的写作
- 三、袁崇焕不入《成仁录》
- 第八章 明末清初岭南诗人的地域书写
- 一、明末清初岭南诗人的梅岭书写
- 二、屈大均的岭南书写
- 附录一 岭南诗人世家: 南海陈氏(绍儒、子壮、子升等)事迹征略
- 附录二 岭南诗人世家: 番禺王氏(邦畿、鸣雷、隼等)事迹征略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