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30千字
字数
201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汉魏子书智慧结晶:国家治理、学术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魏子书是汉魏诸子对于汉魏时期的国家治理、社会人生、学术思想等进行关注、分析和思考的智慧结晶。作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命题进行研究。全书共两编,上编“综述”包括:汉魏子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特点、体式、时人的评价、发展的过程、“新书”的缘起、汉魏诸子“着眼当下”与“流芳后世”的矛盾、子书的辩难传统等。下编“主题及个案”包括:汉魏子书中的“孝”论、多言秦事、“重禄养清”思想、王、霸之辨,以及桓谭《新论》的误读、曹丕《典论》创作时间以及篇章考论等。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汉魏子书研究》序
- 目录
- 绪论 “子书”的界定与本书研究的范围
- 第一节 “子书”的界定与“成一家之言”
- 第二节 汉魏子书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子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时间断限和研究范围
-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缘由、方法和目的
- 上编
- 第一章 汉魏子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 第一节 汉魏子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汉魏子书兴盛的原因
- 第二章 汉魏子书的特点
- 第一节 汉魏子书作者群的特点
- 第二节 汉魏子书文本的特点
- 第三章 汉魏子书的体式
- 第一节 杂篇
- 第二节 自传
- 第三节 大序
- 第四节 小序
- 第四章 汉魏子书的发展过程
- 第一节 在对先秦诸子著作经验的扬弃中创新
- 第二节 摆脱历史枷锁后的发展
- 第三节 迎来属于新时代的高潮
- 第四节 对前人的总结与对后世的垂范
- 第五章 汉魏时人对子书的评价
- 第一节 子书作者的评价——奖掖、呼应或自我检讨
- 第二节 非子书作者的评价——企羡、同情或嘲讽
- 第六章 汉魏子书的泛称——“新书”
- 第一节 “新书”之称不始于刘向校书
- 第二节 “新书”曾作为子书的泛称流行于汉魏
- 第七章 汉魏子书的辩难风格和文学影响
- 第一节 司马贞对桓谭《新论》的误读
- 第二节 汉魏子书论难传统的思想渊源
- 第三节 汉魏子书对先秦诸子辩难的批判继承和文学影响
- 第八章 汉魏子书的文章学意义
- 第一节 汉魏子书对文章产生根源的追究与文章功用的探讨
- 第二节 汉魏子书对文辞态度与表现方法的争议
- 第三节 汉魏子书对文学批评与欣赏的认识
- 第四节 汉魏子书对各种文体的讨论与对“论”体文的树典垂范作用
- 下编
- 第一章 汉魏子书中的孝论
- 第一节 西汉子书论孝——从自由走向维护
- 第二节 东汉子书论孝——台上的捍卫与抵制
- 第三节 三国子书论孝——反思、总结与回归
- 第二章 汉魏子书中“过秦”话语的演变及其时代思潮
- 第一节 西汉子书言秦多批判
- 第二节 东汉子书言秦多借喻
- 第三节 三国子书言秦多理性
- 第三章 汉魏子书中的“重禄养清”思想
- 第一节 “禄过其功”的警告
- 第二节 “薄禄”现象的批评
- 第三节 “重禄”以养“清”的共识
- 第四章 汉魏子书中的王、霸之辨
- 第一节 汉魏子书中有关“王、霸之辨”的记录
- 第二节 汉魏诸子关注“王、霸之辨”的原因
- 第五章 汉魏子书杂记
- 第一节 桓谭《新论》杂记
- 第二节 王充《论衡》杂记
- 第三节 曹丕《典论》杂记
- 第六章 刘向对《汉志》“小说家”文献的搜集整理
- 第一节 《新序》《说苑》中所能见到的《汉志》“小说家”文献
- 第二节 基于遗文艺术风格解读基础上的《汉志》“小说家”标准
- 第三节 刘向在建言思想指导下以《新序》《说苑》两书保存《汉志》“小说家”文献
- 第七章 徐幹《中论》引《诗》与汉魏之际的《诗经》学
- 第一节 《中论》引《诗》特点
- 第二节 《中论》引《诗》与汉魏之际的《诗》学传统
- 结语 宏观综合研究在汉魏子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 附录一 汉魏子书叙录
- 附录二 汉魏子书辑佚
- 附录三 评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
- 附录四 桓谭《新论》辑本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