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翻译研究论文集,涵盖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主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从哲学阐释学、文学、文化形象构建、典籍翻译、女性主义、语料库等角度研究翻译的问题,包含纯理论研究,翻译史研究、汉英互译的实践研究以及翻译与中国形象构建关系的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潜文本与文学翻译——从电影片名Waterloo Bridge的翻译说起
  • 1. 引言
  • 2. 文本的潜藏意义:从《魂断蓝桥》说起
  • 3. “文本”(text)与“潜文本”(subtext)
  • 4. 文学翻译的伦理
  • 1)译者和原文作者
  • 2)译者和译入语读者
  • 5. 小结
  • 视域差与翻译解释的度——从哲学诠释学视角看翻译的理想与现实
  • 1. 导言
  • 2. 视域差
  • 3. 视域差与理想的解释度——一种动态的翻译标准观
  • 1)不同类型的源语文本需要不同的理想解释度
  • 2)不同的历史阶段需要不同的理想解释度
  • 3)目的语文化内部不同的亚文化会提出不同的理想解释度
  • 4)不同的读者对象需要不同的理想解释度
  • 5)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需要不同的理想解释度
  • 6)不同的翻译方向需要不同的理想解释度
  • 4. 视域差与实际的解释度
  • 5. 结语
  • 《金刚经》罗什和玄奘译本对比研究
  • 旅游宾馆介绍语篇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
  • 1. 旅馆介绍语篇的语用功能
  • 2. 语言形式对比
  • 1)语音对比
  • 2)词汇对比
  • 3)句法形式对比
  • 4)语篇结构对比
  • 3. 翻译策略
  • 1)简洁化
  • 2)概括化
  • 3)视角转换
  • 4)篇章整合与改写
  • 关于近年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反思
  • 1. 概述
  • 2. 赛译《水浒传》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 1)立论基础流于道德评判
  • 2)论证模式以偏概全
  • 3)理论高度欠缺,文本研究匮乏
  • 3. 关于今后研究的建议
  • 1)引入史学研究方法
  • 2)重视文本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探索与归纳
  • 4. 结语
  • 马君武科学翻译的历史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马君武科学翻译的历史影响
  • 1)马君武的进化论翻译促进了进化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2)马君武的达尔文进化论翻译推进了我国生物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 3)马君武的女权翻译促进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 4)马君武的科学翻译促进了我国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 5)马君武的科学翻译改善了晚清至抗战前中国人西学输入的格局
  • 3. 结束语
  • 论陌生化翻译
  • 1. 引言
  • 2. 翻译文学具有陌生化特征
  • 3. 陌生化翻译概念的区分特征
  • 4. 陌生化翻译策略
  • 5. 异域化和混杂化:陌生化翻译方法和技巧
  • 6. 结语
  • 珍妮·葛哈德在新中国的重生——评傅东华1959年重译《珍妮姑娘》
  • 1. 引言
  • 2. 花开二度:为人民而重生
  • 3. 从《真妮姑娘》到《珍妮姑娘》:涅槃中重生
  • 1)文本解读: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 2)翻译策略:从“字斟句酌”到“文从意顺”
  • 3)文体特点:从古奥正式到个性口语
  • 4)审美特质:从古雅对仗到叠韵排铺
  • 5)汉语特征:从文白杂糅到现代汉语
  • 4. 重译《珍妮姑娘》:在人民中重生
  • 1)意识形态:构建国家意识形态
  • 2)文学观念:重构现实主义与文学民族性
  • 3)语文政策:规范现代汉语使用
  • 4)译者主体:现实与理想的制衡
  • 5. 结论
  •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 论萧乾文学翻译思想中的“陌生化”
  • 1. 引言
  • 2. 文学翻译中呈现“陌生”的前提
  • 3. 传达文学翻译的第一层陌生:文学性
  • 4. 传达文学翻译的第二层陌生:异域性
  • 1)异域性的内涵
  • 2)欧化文不是理想的陌生化表现
  • 3)对等效论的反思
  • 5. 结语
  • 《赵氏孤儿》外译与“戏剧翻译”界定
  • 1. 引言
  • 2. 戏剧本体认识和翻译动机对翻译策略的作用
  • 1)《赵氏孤儿》外译策略分类
  • 2)翻译动机和戏剧本体认识
  • 3. 严格“戏剧翻译”的界定
  • 4. 结束语
  • “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国典籍的翻译策略思考——以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近译”策略为例
  • 1. 引言
  • 2. 赖发洛及其《论语》译本的“近译”原则
  • 3. 核心术语的“义项近译”策略
  • 4. 文化名物的“互文近译”策略
  • 1)存迹法
  • 2)显旨法
  • 5. 风格和语力的“句法近译”策略
  • 1)顺句操作,减少虚词
  • 2)揣摩情势,融化切断
  • 3)决断果敢,警策取胜
  • 6. 结语
  • 口语体及多样性——论口译教材参考译文的设置
  • 1. 当前口译教材中口语体参考译文的普遍缺位
  • 2. 口译译文与笔译译文的区别
  • 1)口译译文的口语性
  • 2)口译译文的线性语序
  • 3)参考译文表达的多样性
  • 3. 对口译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思考
  • 1)口译教材凸显参考译文口语体特色并展示其多样性的方法
  • 2)教材编者可采用的方法
  • 3)对编辑和出版机构的建议
  • 4. 结语
  • “异化”的翻译与民族文化丰富与发展——重读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 1. 施莱尔马赫和他的两种翻译方法
  • 2. “让读者走近作者”的社会文化条件
  • 3.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现实意义
  • 解构主义视角看许渊冲的英译汉诗策略的合理性
  • 1. 中国古诗的特点
  • 2. 许渊冲的英译汉诗策略
  • 1)古诗翻译需要“以创补失”
  • 2)古诗翻译注重诗句的启示义
  • 3)古诗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 3. 许渊冲汉诗英译策略的解构主义理论依据
  • 1)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以创补失”论
  • 2)解构主义视角下古诗启示义的翻译
  • 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竞赛论
  • 4. 结语
  • 提高“中国关键词”对外翻译传播效果的策略研究
  • 1. 翻译直接影响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效果
  • 2. 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受众信息接受的认知过程
  • 3. 对英译政治话语接受程度的问卷调查
  • 1)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2)问卷设计
  • 3)调查结果
  • 4. 对提高中国政治话语外译效果的启示
  • 中国社会文化热词英译的立场和方法
  • 1. 当前的翻译时代
  • 2. 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现状
  • 3. 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目的:构建真实的中国形象
  • 4. 当前时代下中国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立场和方法
  • 5. 结语
  • 本是同根生 相分何太急——“本雅明和德里达翻译观之辨”之再辨
  • 1. 语言观与翻译观
  • 2. “相关的”翻译及其他相关的
  • 3. 后起之生命与“孩子”
  • 4. 结论
  •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 1. 前言
  • 2. 译创的提出、源起以及发展
  • 3. 译创理论的内涵分析
  • 1)译创理论之“译”与“创”
  • 2)译创理论之“媒”
  • 3)译创理论之“合”
  • 4. 对译创理论的批评
  • 5. 译创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 6. 结语
  • 莎诗汉译优化策略探析——以第66首为例
  • 1. 引言
  • 2. 诗歌创译理论综述
  • 3. 莎诗第66首创译初探
  • 1)译者主体研究
  • 2)译本及读者接受研究
  • 4. 结语
  • 赛珍珠与罗慕士“直译”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
  • 1. 赛珍珠与罗慕士“直译”的相似之处
  • 2. 赛珍珠与罗慕士“直译”的差异之处
  • 1)专有名词的转化
  • 2)连动结构的处理
  • 3)提示语的添加
  • 4)注释的使用
  • 3. “直译”表现形式差异的时代因素
  • 4. 结语
  • 对翻译英语中原语干扰的文体统计学分析
  • 1. 原语干扰与翻译共性
  • 2. 翻译英语语料库和翻译语言的特征
  • 3. 不同原语对翻译英语的影响
  • 1)翻译与原创英语的差异显著性
  • 2)原语对简化特征的影响
  • 3)原语对显化特征的影响
  • 4. 总结与讨论
  •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男性及女性译者叙事特征研究——以《沉重的翅膀》两英译本为例
  • 1. 引言
  • 2. 性别与叙事研究
  • 3. 语料及数据提取
  • 4. 译者叙事特征分析
  • 1)故事情节
  • 2)信息传递
  • 3)情感表达
  • 5. 结语
  • 翻译学的先驱:董秋斯翻译学思想探析
  • 1. 引言
  • 2. 董秋斯翻译学思想理论框架
  • 1)翻译批评
  • 2)翻译理论
  • 3)翻译史
  • 3. 董秋斯翻译学思想的学科特征
  • 4. 翻译学的先驱
  • 5. 结束语
  • 中国当下流行新词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
  • 1. 引言
  • 1)相关术语界定
  • 2)新词翻译的相关理论
  • 3)相关研究现状
  • 2. 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方法
  • 3)调查对象
  • 3.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 1)调查结果
  • 2)数据分析
  • 4. 研究发现
  • 1)新词翻译越是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其可接受性越高
  • 2)在源语与译入语之间,语境中文化空缺较大的词汇宜用“保留策略”,尤其是直译法、音译法效果较好;语境中文化空缺较小的词汇宜用“替换策略”,尤其是同化法和意译法的效果更佳
  • 3)翻译应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等语境因素,注意翻译方法的灵活性
  • 4)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应根据传播目的,充分考量译法背后的意识形态,巧用翻译利器
  • 5. 结语
  • 中国当代文学期刊对外译介与接受考察——以《人民文学》英语版Pathlight为中心
  • 1. 引言
  • 2. 译介主体:官方与民间合作新模式
  • 3. 译介内容:中国新短篇
  • 4. 译介途径:线上线下推广新方式
  • 5. 译介受众:以出版商为代表的新专业群体
  • 6. 译介接受效果:喜忧参半
  • 7. 思考:文学译介期刊的未来
  • 关于构建汉英写作翻译学的设想
  • 1. 引言
  • 2. 写作与翻译的关系
  • 3. 翻译写作学还是写作翻译学?
  • 4. 从写作学角度审视翻译的意义
  • 5. 汉英写作翻译学的主要内容
  • 6. 基于汉英写作翻译学的师资培养问题
  • 7. 结语
  • 散文翻译中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以“Beauty in China”汉译为例
  • 1. 引言
  • 2. 原文的审美观点
  • 3. “Beauty in China”译者的操纵
  • 1)增加信息
  • 2)情感词的使用
  • 3)美化原文
  • 4. 误读的原因
  • 5. 结语
  • 英语古典散文的雅译——以欧文《作者自叙》的翻译为例
  • 1. 引言
  • 2. 雅译的界定
  • 1)雅译的提出
  • 2)雅译的定义
  • 3)雅译的目的
  • 3. 雅译的可能性
  • 1)散文的传统规范与雅译
  • 2)翻译的历史性与雅译
  • 4. 欧文《作者自叙》的雅译评析
  • 1)遵循汉语传统,句式破旧立新
  • 2)彰显散文特征,字词凝练典雅
  • 3)协调文白风格,巧用文言虚词
  • 5. 结语
  •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 1. 引言
  • 2. 译入语文化的需要与原语文化与文学传播与接受
  • 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翻译策略的变化
  • 4. 日益成熟的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期待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