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史学研究中一本有特色的著作。

内容简介

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本书是作者追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晶。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理论观照”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作者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有益成果,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沉思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注重理论思辨,创新意识炽烈,资料翔实可靠,语言朴实晓畅,对于从事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唯物史观研究,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史学概论”“史学理论”课程的辅助教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时间是对学术著作最好的检验
  • 前言 史学理论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 一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历史考察
  •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考察
  • 一 自然历史过程:原始公有制向高级公有制复归
  • 二 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在常规性道路与变异性道路上展开
  • 三 自然历史过程论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尖锐对立
  •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改造
  •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单线论向多线论发展
  • 四 简短的结语
  • 革命、改革与社会历史进程
  • 一 革命与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 二 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
  • 三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
  • 四 革命与改革,共同决定社会历史进程
  •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代价问题的
  • 一 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肯定“代价”的
  • 二 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否定“代价”的
  • 三 马克思主义是否认为社会进步要以牺牲道德为代价
  • 四 几点看法
  • 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力与创造条件
  • 一 “人民群众”与“英雄”各自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又相辅相成、相互激荡
  • 二 “人民群众”与“英雄”都是历史运动的推动力量,他们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常常交织在一 起
  • 三 各种社会意志、目标和行为模式综合的结果,往往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 恩格斯与唯物史观命题
  • 一 用“唯物史观”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二 对唯物史观做出“最为详尽的阐述”
  • 三 恩格斯晚年致力于丰富唯物史观命题的理论内涵
  • 四 简短的结论
  • 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之路
  • 一 史学界形成的广泛共识
  • 二 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 一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区别
  • 二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联系
  • 三 研究唯物史观,加强史学理论学科建设
  • “史学概论”的学科体系究竟应该如何确定
  • 一 历史过程论
  • 二 历史主体论
  • 三 史家主体论
  • 四 史学发展论
  • 五 史学理论与方法论
  •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概论逻辑体系建构比较分析
  • 一 综合模式
  • 二 理论和方法模式
  • 三 认识论模式
  • 四 史学理论体系模式
  • 五 史学学模式
  • 六 余论
  • 历史学需要哲学思辨——兼评佘树声著《历史哲学》的学术价值
  • 一 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中国历史的思辨
  • 二 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予以回应是一个时代性课题
  • 三 佘著走在李大钊开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道路上
  • 四 佘著的逻辑结构
  • 五 佘著的史家精神
  • 六 佘著的学术史定位
  • 七 几点商榷意见
  • 论历史学的学科个性及其相关问题
  • 一 历史学的学科个性是什么
  • 二 再论历史学的功用
  • 三 从理论上探讨研究史学的素质要求
  • 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 一 史家责任感
  • 二 史家使命感
  • 三 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内在统一
  • 论史学思维模式的演变
  • 一 由述事史学向分析史学发展,由单向性、直观性史学认识朝着多向性、逻辑性方向演变
  • 二 由分析史学向系统史学发展,由多向性、逻辑性史学认识朝着纵向深入、横向综合方向发展
  • 论史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 一 史学思维模式转换与研究方式改变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 二 合理的史学智能结构推进史学思维模式转换
  • 历史的整体运动与史学的总体研究
  • 一 社会历史进程表现为整体运动
  • 二 社会历史整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 三 对社会历史整体运动开展总体研究
  • 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地理环境对区域性历史发展的作用,把人类文化分成东方与西方两种类型
  • 二 东方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
  • 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
  • 一 唯物辩证法是历史评价的活的灵魂
  • 二 把道德评价放置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当中
  • 三 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 关于编写历史人物传记的一些意见
  • 一 为体现了历史精神的典范人物立传
  • 二 把传主写成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 三 立场爱憎分明、描述各有所据
  • 附一 叔孙通为何能够成功
  • 附二 如何评价晚年康有为
  • 略论中国史学的流变
  • 一 中国史学起源于夏朝而不是更晚的西周
  • 二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学的性质
  • 三 对未来中国史学发展的流向性展望
  • 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哲学研究
  • 一 取法西学
  • 二 “史界革命”
  • 三 探寻世变之理
  • 四 “画虎不成反类犬”
  • 五 火花闪耀,嘉惠未来
  • 地理史观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历史考察
  • 一 地理史观要旨
  • 二 地理史观的中国印象
  • 三 正确评价地理史观在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李大钊阐解唯物史观评析
  • 一 李大钊研习唯物史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概念使用
  • 二 李大钊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理论内涵
  • 三 贡献与缺陷
  • 李大钊的史学理论研究论析
  • 一 “依据历史哲学的原理”
  • 二 “历史是什么”
  • 三 治史者须有历史观
  • 四 “但寻真知启后人”
  • 五 学术坐标定位
  • 近代西方历史哲学述评
  • 一 发展概述
  • 二 命题列举
  • 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一 从黑格尔到柯林武德:历史哲学发展的路标转向
  • 二 柯林武德与克罗齐:继承中的发展
  • 三 历史是什么:一 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跋一 史学理论:对历史学的理论反思
  • 跋二 史学理论对史学研究的观照与导引——评张艳国著《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 跋三 让思想的光芒照亮历史——读张艳国著《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 一 主线:哲理思辨
  • 二 基调:动态观照
  • 三 优长:探索精神
  • 跋四 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体系——评张艳国教授著《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
  • 跋五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追求与探索——读张艳国《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
  • 后记
  •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